嗜好是對所處時代的叛逆,…
每個擁有嗜好的人的本性都是基進的。…
良好的嗜好可能是對於庸常事物的孤獨反抗,
也可能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共同進行的合謀。
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
典範轉移的體驗
這些年來,環境教育界和社會學界都不斷強調「典範轉移」的重要。的確,面對當代瞬息萬變的社會,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不過,在實際的生活經驗中,究竟「轉移」的輻度要有多大,可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二○○九年秋季,我參加「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在台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為期兩週的密集課程。全班近40名志趣相投的各路好漢齊聚一堂,由來自澳洲的Robyn老師授課分享。
第一天,我們在部落溪谷大草地上進行許多活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投影片左下方照片中這個動作。事後老師要大家分享藉由這個動作,我們所看到的景物與平時有何不同──這時候,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書上或課堂上所談的「典範轉移」,不就是「反向視野」的結果嗎?一旦有了反向視野,許多事物就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面貌!這個經驗,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從參與生態學習之後所接觸到的各種片斷──看似毫無關聯,但是,有了反向視野之後,它們竟是一幅令人激賞的精彩畫面!
參加GEIG年會
今年(2015)6月29日至7月3日,我與台灣綠色陣線協會、日和教育基金會、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生態調查研究員等民間團體工作者及環教所畢業生,一起出席全球生態完整性組織(Global Ecological Integrity Group, GEIG)在義大利帕瑪大學(Parma University)舉行的第23屆年會,台灣團隊發表「喚醒古老智慧、重尋另類生活」、「台灣民間團體的非基改運動」等兩篇報告。這是繼前年於哥斯大黎加聖荷西市(San Jose),去年於希臘羅德島(Rhodes Island)之後,生態關懷者協會第三次帶領年青人出席GEIG年會。
本次大會主題為「公共利益:完整性對於生命支持系統和人類安全的重要性」(The Common Good: The Role of Integrity in the Support of Life and Human Security),與會者來自歐美亞非各洲,會中共發表48篇論文。又因地緣之便,我們於大會前先前往米蘭參觀主題為「滋養大地、生命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的世界博覽會。除快速流覽各國展館之外,我們用較長的時間在「慢食館」(Slow Food)和「未來食物館」(Food for Future)參觀。想到台灣這些年的食安屢屢出問題,心裡真是焦急──多麼期待更多民間/教會團體能夠一起關心「我們日用的飲食」!
喚醒古老智慧、重尋另類生活
二十多年來在教會界推動生態關懷事工的摸索中,我從大衛迎戰歌利亞的故事得到啟發:面對如歌利亞般巨大兇悍的生態困境,非生態專業訓練背景出身的我們,除了具備倚靠耶和華的信心之外,並不需要穿戴戰衣、鎧甲,而是平時熟練甩石頭的技巧,需要時到溪中挑選光滑石子,勇敢前往迎戰大巨人。(撒母耳記上17章39-40﹔47-49節)戰衣、鎧甲是給專業軍人用的,一般人不需要,我們就像小大衛一樣,真的穿不動這些配備。
同時,在過去這二十多年中,生態關懷者協會除了藉由舉辦讀書會或講座來學習環境教育相關新知之外,亦透過「生態文史踏查」和「部落遊學」活動,向這片土地的先民學習。於是,「喚醒古老智慧、重尋另類生活」成為協會事工的主要宗旨,因此,我便以這個主題在今年 GEIG大會中分享。
正好,來自加拿大的公共衛生專家 Colin Soskolne 的報告:“David vs. Goliath: Voluntary Professional Societies and the Industrial Juggernaut”,也和我不謀而合地以大衛迎戰歌利亞的故事作主軸。會後,我們誠懇地邀請他於明年(2016)春天來台灣巡迴演講,舉辦教育推廣的研討會,並已經獲得他的首肯。
接下來,我根據對台灣教會界的粗淺認識,嘗試從教育、研發、社會關懷三類型事工,各挑選五顆光滑石子,提供參考,期待教會界能加以熟練,我們便可以擊敗生態困境這個大巨人。
教育事工
就像耶穌當時「看見許多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教會若要走出「不關心」,也必須學習耶穌的榜樣,首先要「憐憫他們」(馬太福音9章6節)。
當全世界都將永續發展當作願景時,基督徒要了解:一個健康的社會,才有可能實現永續!從這個角度切入,教會可以透過教育事工,協助營造「健康的個人、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社區、健康的文化和健康的土地」,這是我們可用的第一袋石頭。
研發事工
現代人的毛病就是不太容易專心聆聽虛心學習,但是,面對錯綜複雜的環境問題,我們若想要走出「不清楚」的困境,便要從約伯記12章7-9節學習聆聽:「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
因此,我建議的第二袋石頭就是:「簡樸生活、自然農法、適切科技、再生能源、古老智慧」。這部分,應該由研發事工來擔綱。
社會關懷事工
自以為聰明、進步的現代人,面對環境問題卻經常「不知所措」。要走出這
個困境,耶利米書 6章16節提供非常實際的建議:「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
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
因此,教會的社會關懷事工,可以從以下五個面向切入:「成立生態關懷小組、學習並傳承古老智慧、參與復育地球、拓展具生態視野的心靈療癒、增進生態文化多樣性」。透過教會中已經非常普及的社會關懷事工,我們可以融入這第三袋石頭,幫助我們喚醒古老智慧,重尋另類生活,不再不知所措。
不能錯失傳福音的機會
馬丁路德說過:「如果你多方的傳福音,但絕口不談特別屬於你那時代的問題,那麼,你便完全沒有傳揚福音。」福音派神學家薛華(Francis Schaeffer)亦提醒我們:「當教會錯過搶救地球的機會時,我們同時也錯失向二十一世紀的人傳福音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教會在我們這世代裡顯得無足輕重、軟弱無能的主要原因。」
在面臨生態困境的廿一世紀,祝福走過150年歷史的台灣教會,不錯失傳福音的機會,殷勤服事我們這個世代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