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 | 環境資訊中心

如何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

2017年11月01日
文:陳慈美

我們想要保存全球的這種渴望,雖然可以理解,

但它必須縮減成為我們足以勝任的尺度—也就是,

要縮小到保存每個人自己卑微謙遜的家園和鄰舍。

~ 貝利(Wendell Berry)~

大會順利閉幕,接下來呢?

2017年7月24-28日在新竹聖經書院舉辦的「洛桑運動東亞諮詢會議──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大會,於尼莎、海棠雙颱登陸前夕順利閉幕,開往機場的接駁車啟動後才開始下雨,讓主辦單位鬆口氣,心中也充滿感恩!

大會110名與會者中,20-35歲的年輕族群不到 10名,51-65歲或以上的年長者略多於10名,36-50歲的青壯年是主力,是個合理的年齡分佈,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接下來呢?

主題講師包衡博士(Dr. Richard Bauckham)三個講題:「受造世界:價值與社群」、「復和:受造世界與福音」、「末世論: 一切受造物的盼望」,正好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

包衡引用約珥書1:10-11, 17-18 , 19描述生態浩劫:「田荒涼、地悲哀.因為五穀毀壞、新酒乾竭、油也缺乏。.......倉也荒涼、廩也破壞.因為五穀枯乾了。…… 牲畜哀鳴、牛群混亂、因為無草.羊群也受了困苦。……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我們看到,動物也因承受人類的罪造成的苦難而向神哭喊,這就是保羅說的「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羅馬書8:22)代表的意思。

他指出:儘管羅馬書這段經文的背景,保羅重點是要說關於基督徒可抱持的盼望,但他顯然確實關心非人類的受造物,將它們納入,因為我們和其他受造之物都是社群裡不可分割的成員。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就說明了這一點:「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如果沒有其它的受造物,我們的復活、我們為永生的再生,都是無法想像的。

受造之物受「敗壞的轄制」,代表(或至少肯定)包括受造之物遭受人類的濫用與摧毀。因此,它們對自由的指望,依附在「神的眾子顯出來」。當我們的罪最終獲得赦免,也將使其他受造之物免因我們的罪而受苦。「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神計畫使一切受造之物,一起脫離墮落、毀壞、滅絕與死亡的過程。

超越「人類世」的新視野

包衡第二個講題「復和:受造世界與福音」是以「歡迎來到人類世(Anthropocene)!」開場。

他說明人類世這個詞出現於1980 年代,強調人類對大氣、海洋與野生動物影響的規模、奇特與不可逆,在未來地層紀錄中都將顯而易見,尤其二十世紀中葉之後更快的加速。如果環保主義意味著維護人以外之自然,人類世則讓我們看見已不再有任何人以外之自然可以維護了,我們是生活在「後自然世界」。

人類世的意識形態是危險的,但我們需要從聖經的視野才能避免陷入這樣的危險。歌羅西書 1:15-20藉由重複強調「萬事」所要告知我們的關鍵信息就是:和好的範圍如同創造的範疇一樣廣闊。透過基督在十架所流的血成就和平,神已使萬事與祂和好。我們應該先相信,救恩比我們想的更寬廣,神的愛比我們所想的更長闊高深,基督十架難以理解的能力比我們想的更遠大。

我們要和受造物夥伴(fellow-creatures)和好,而創萬物的神應該也會修補祂所愛的受造之物蒙受的損害,並恢復祂永恆旨意中希望達成的和諧,它們都包含在神為祂的世界帶來和平的計畫當中。

退後放手的時候到了

從文藝復興到人類世,人類拒絕接受我們的有限性,極力想跳脫自己身為受造物、與其他受造物共享一個地球的限制。想消耗更多、控制更多的慾望難以滿足,我們正在破壞受造世界的次序。

所以,悔改指的就是從以往對待其他受造物的方式回轉,採取學像基督的和平與和好的方式。不再透過犧牲其他受造物獲得自我滿足,而是從愛其他生物當中找到滿足感。不是自我放大,而是學習自我設限的好處。我們更需要重新學習「足夠」這個重要詞彙的意義。

包衡呼籲:人類對自然的擴大利用與同化已經夠了,退後放手的時候到了。最近在台灣能源選擇的爭議中,我們應該以「節電」和「綠電」回應他的呼籲!

足以勝任的尺度

包衡在研討會最後的演講說:「除非我們愛我們認識與相遇的那些人,否則我們不可能愛全人類。同樣的,除非我們愛特定的環境、環境裡的受造物、受造社群,否則我們不可能愛整個受造世界。」

他的根據來自福音書,因為他發現:「耶穌宣布神的國要降臨─所有受造物都在神無遠弗屆的統治中──是以規模相當小的方式實踐。」耶穌治癒討飯的瞎子巴底買和管會堂的睚魯的女兒,花時間與在福音書故事裡看到的那些人相處,餵飽五千人─聽起來很多,但以全球規模來說這真的不算什麼。他也說芥菜種的比喻:這是最小的種子,但最後不只會長出芥菜叢,而是成為神的國。 

這樣的思維,正好呼應美國環境思想家貝利(Wendell Berry)所說「必須縮減成為我們足以勝任的尺度」,也讓人想到永續發展先知舒馬赫(E. F. Schumacher)說過:「人很渺小,所以小即是美。」因而倡導「適切科技」,提醒不要被「愈大愈好」的觀念宰制,強調人的尺度(human scale),寫出經典之作《小即是美》。

迎向低碳社會、基督徒不缺席

期待眾教會回應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響應「環境主日」二十周年(1997-2017)所推出「迎向低碳社會、基督徒不缺席」運動,鼓勵信徒一起參與全民守護台灣,並展望一個可以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