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中國今年年底開始禁收的洋垃圾大舉轉進台灣,環保署以修改「產業用料」進口規範,在廢紙、廢塑膠部分,將限縮只有合法工廠可進口,進口的品質也限定為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更加上進口工廠必須提出證明,確定處理後的再生料只能國內使用,不得直接出口的規定,以免淪為他國的代工處理地。
在7日立委陳曼麗舉行的公聽會上,幾個環團一致建議進行總量管制,先盤點產業需求,以免進口供過於求,最後根本無力承受衝擊回收體系與轉而污染環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指出,塑膠產業用料的部分,今年光是到7月,進口量達24.5萬噸,已經超出前三年平均的19.8萬噸了,他擔憂繼續進口將供過於求。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召集人黃煥彰建議,將能進口的總量凍結在現在的量,以免貿然增量,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更主張,產業用料應該回歸事業廢棄物輸入輸出的規定,需要進行申請許可,並一起盤點產業需求,進行總量管制。
不過,紙廠與塑膠處理業者則表示,若是限制進口量,將造成產業發展受限,可能導致回收再利用循環的受困。例如國內的紙類在回收率無太大變動下,由於使用量下降,回收量逐年下降中,不足就需要進口而來。
陳曼麗表示,將要求訂出進口產業用料的總量與使用比例,也要求環保署加強把關處理工廠的污染管理,但除了保障國內處理體系不受衝擊外,也應該加強輔導回收產業,生產出品質讓產業界能用的再生料。
塑膠1到7月進口量已超過前三年平均 環保署:今年才開始大增
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表示,產業用料名單每年都有檢討,在2017年底照例對15項產業用料通盤分析時,廢塑膠、廢紙的進口量都還沒有出現異常,但今年3月開始,廢紙、廢塑膠的確出現進口量異常,因此廢管處啟動稽查與訪查業者,並開始跨部會討論加強管理,並在8月預告要修正產業用料進口的規範。
經濟部工業局統計,以產業用料名義進口的廢紙,近3年平均進口量每年80萬噸,進口者為37家紙廠;塑膠則是近3年平均進口量每年19.8萬噸,處理再生料的業者約有300家。但據環保署的資料,今年1到7月廢塑膠進了24.5噸、廢紙76.7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3%、34%。顯示7個月來塑膠進口量已經確定超過前3年的平均量。
材質混雜的回收料不好用 產業界支持進口限制品質
經濟部與業者都強調的確有用料需求,像是國際運動品牌開始要求綠色銷售,國內製造業開始需要使用再生料,但面臨國內再生料品質有待改善的狀況下,就有進口需求,但相對而言,這些業者會進口的廢塑膠,也必須是品質較好的,否則根本不能用,還徒增處理成本。
塑膠製品公會委員陳世昌表態,他們支持環保署加嚴管制進口用料品質,因為髒污、未分類的廢紙、廢塑膠的並不是他們會需要的,業界普遍也贊同加嚴控管品質。
造紙工業同業公會則現場展示輔助燃料RDF,表示其實就是回收紙中的雜質,例如膠膜、塑膠片等,甚至出現易開罐拉環參在其中,他們也對這些雜質感到頭痛,當然會希望進到品質高、材質單純的廢紙來再生使用。
求國內再生料品質進步 環團建言改進體制
雖然加嚴限制產業用料進口的品質,是環團與產業界都認同的,但如何讓國內的回收與再利用體系更進步,環團也提出幾點建議。
謝和霖指出,目前的確有很多屬公告應回收的物質最後沒有進入處理系統,還是送進焚化爐,處理體系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現況下,製造者只要繳了回收基金就沒有責任了。
如PLA的製造者並沒有建立回收處理廠、造成PLA雖是可生物分解塑膠,同時卻沒有處理業者去處理;又全台只有一家「連泰」有能力處理紙容器,甚至足以處理全台的紙容器的實力,但是由於全台處理費率一樣,沒有誘因讓回收業者專門把紙容器運到新竹去讓連泰處理;而國內處理業者「大豐」處理廢棄物後,還要自己設法開發市場,幫再生料找再利用管道等例。
謝和霖建議,製造業者應該成立共同組織來負起處理廢棄物的責任,確保廢棄物得以處理,若要設計出難分類的複合包材,那就要先確定有辦法處理、未來如何再利用等規劃,讓處理業者就是處理業者,不需負擔其他問題。黃煥彰亦提出,未來應該由環資部來展開檢討,廢止不容易回收的材質,或是更進一步強制統一使用的材質。而環保署更應該明確告訴民眾,現在到底哪些東西可以回收,哪些現況下只能進入焚化爐,以免民眾、清潔隊在垃圾分類上混淆又浪費精力。
黃煥彰亦指出,現行狀況下部分處理工廠非法囤積用料在農地、堆置場時常發生大火等事故,顯示需要加強管理,環保署應提出一套堆置場管制規則,包括設置規範、消防設備、上網申報、資訊公開等。
黃煥彰提醒,過去兩次大開放廢棄物進口都造成嚴重的後果,一是廢鋼造成電弧爐毒渣流竄,一是電子廢棄物,就是二仁溪污染事件。面對洋垃圾侵台危機,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