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洋垃圾,大幅拉動境內原生材料需求,對環境真的好嗎?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禁洋垃圾,大幅拉動境內原生材料需求,對環境真的好嗎?

2018年09月06日
文:夏•洛婷(中外對話副主編)

洋垃圾禁令事實上大幅拉動了原生材料的需求,其環境影響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中國的回收業者

中國廣州的婦女將塑膠分類以便融化。圖片來源: baselactionnetwork(CC BY-ND 2.0)

今年年初中國限制進口國外垃圾之後,其原材料供應面臨著數百萬噸的缺口

然而,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非但沒有被中國海岸警衛隊拒絕的垃圾淹沒,反而得益於越來越多價格低廉的可回收材料供應。

2016年7月,中國在世界貿易論壇上宣布將限制26種塑料和廢紙的進口。乍一看,該決定似乎是一個有利於環境的消息。西方國家將被迫停止向中國「傾倒垃圾」,對自己的垃圾負起責任。樂觀主義者預計,美國和歐盟的垃圾處理系統將會徹底變革——企業開始通過優化產品設計來減少供應鏈中的垃圾。

但實際上,垃圾出口大國們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沒有做好應對這一變化的準備。裝載著垃圾的集裝箱改變路航線,駛向其他缺乏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中國的製造商們已經開始適應。那麼,禁令(2018年1月1日)生效8個月後,效果如何呢?

亞當·明特是一名美國記者,著有《廢物星球:穿行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垃圾貿易中》(Junkyard Planet: Travels in the Billion-Dollar Trash Trade)一書。他曾在中國工作10多年,為彭博報導中國的回收業,後來前往馬來西亞。他認為,中國拒絕的不是無用的垃圾,而是本該供應給支撐該國經濟的回收和製造部門的有價值的廢料。

在亞當即將著手撰寫新書之際,我們和他探討了禁令的影響。為了清楚閱讀,採訪內容已經過編輯和濃縮。

夏·洛婷(以下稱夏):您認為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對環境來說不一定是好消息。這是為什麼?

亞當·明特(以下稱亞當):新的限令實際上是禁令。禁止進口回收物不可能發生在真空中。如果你不使用回收材料(也就是中國禁止進口的),那就是迫使企業使用原材料。生產同等數量的回收材料所需的能量要遠低於原材料。

就鋁而言,使用廢料可以節省90%的能量投入。到2020年,中國的禁令可能也會覆蓋到鋁廢料,那你不僅要在西藏的地上挖個洞找鋁,而且還要消耗和生產更多的碳。鋁的能源密集程度非常高,塑膠和紙張的碳排放雖比不上鋁,但也很高。

中國對美國石油化工中心德克薩斯州生產的新塑膠和液化天然氣興趣日漸濃厚。為什麼?因為(中國企業)進口回收物的庫存吃緊。

去年12月我在成都參加一個紙張循環利用會議,有貿易協會直言不諱地說,他們的原材料至少存在500萬噸的缺口。如果回收物供應不足,那就得從別的地方找材料,可能是樹,或者稻草,這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大。

圍繞這一問題的整個對話都存在很多錯誤的信息,很片面。中國回收的根本不是廢品,而是有利可圖的再生材料。所有進口到中國的可回收廢料,都會有人買。 2002年起我就一直在報導這個問題,還沒見過誰會花錢買一堆沒用的垃圾的。

夏:轉向初次原材料似乎與中國提高經濟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的努力相悖。所以,之前預見到的這個問題了嗎?還是說這是為了推動加強生活垃圾處理的長期目標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亞當: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對原材料行業的扶持力度超過了對回收業的支持,原因很明顯,原材料行業和大型礦業以及鋼鐵公司都是國有實體,而回收業大部分是私營的,所以這其實是政策的延續。

每當政府想要管制鋼鐵生產,受打擊的都是小城市裡回收鋼材的私營工廠,這是一個老問題。習近平任期內,國有企業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多。

其次,我認為這背後還有民族主義情緒在。關於外國人「傾倒」垃圾的言辭會激起民眾的情緒。現在中國官方正有意識地試圖重振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主義精神,民眾對這洋垃圾的抵觸情緒其實也該這麼理解。

第三個問題是,中國確實希望國內城市開始回收垃圾,想要刺激國內的回收產業,但如果和國外進口的垃圾競爭,就沒那麼容易了。

中國政府會告訴你,這些洋垃圾都是高度污染的,這是一種誇張的說辭。事實上就當前來說,中國現在進口的廢料是史上最乾淨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2012年的嚴懲措施。

相比中國城市產生的可回收物,國外的回收物要好太多。中國城市沒有分揀,沒有單一或多種類的區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塑料或者廢紙回收商,讓你在進口還是國內回收物之間進行選擇的話,那根本不用選,你肯定會多花點錢買國外的回收物,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夏:您認為政府會願意看著回收商破產,以換取整體效率的提高嗎?

亞當:我認為他們不會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過去中國的回收業都是非常本地化的。我覺得除了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各地回收業和中央政策關係不大。大家有一種很模糊的感覺,認為這或許有助於中國國內回收業的長期發展。

夏:有報導稱限令生效(2018年1月1日)以來,東南亞一直在收拾爛攤子,都快被垃圾淹沒了。但你曾寫說禁令對這些經濟體來說是好事。怎麼解釋?

亞當:東南亞國家有勞動力,有監管資源,也渴望經濟成長。如果你突然把成百上千噸原材料扔到一個國家,那就不可避免地會看到經濟體以此為基礎增長起來。

馬來西亞就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我們看到大量本應運往中國南部的有色金屬回收物改變路線,來到了馬來西亞南部吉隆坡和柔佛的郊區。

進入越南的材料太多了,政府因此設置了塑料進口的上限,廢紙進口也有了限額。

中期來看,2到5年內,你會看到那些曾經出口垃圾的發達地區開發出其他一些能力。

美國威斯康星州曾宣布投資5000萬美元修建造紙廠,回收利用原本出口至中國的紙張。美國處理雜廢紙的能力很小,原因在於廢紙運往中國的費用不高,賣價還很可觀。現在好了,中國市場沒了。這對威斯康星州而言是大好事,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的損失。

夏:現在很多人都強調吸管、塑膠袋這種一次性塑膠的問題,但製造商說禁用塑膠袋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造成更多污染。這怎麼解決呢?

亞當:如果目標是防止海洋塑膠的積聚——我們都看過海龜鼻子插入吸管的影片——那在發達國家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完全沒用。詹娜·傑貝克的研究有一些關於海洋塑膠來源非常有趣的數據點。

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亞洲國家造成了63%的海洋塑膠垃圾,而在美國,大家都很關注塑膠問題,這一數字只有2%。美國少用一個塑膠袋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辦法是真的去收集垃圾,從而改善垃圾收集。很多沿海國家沒有進行垃圾收集。第二步是改善垃圾掩埋、焚燒和回收過程。我認為針對某些物品的禁令只是隔靴搔癢,在那些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是不現實的。這些經濟體的塑膠垃圾增長迅速,他們也想有機會去使用塑料。

夏:對塑膠徵稅是另一種方法。在英國,每個塑膠袋徵收5便士(1.97台幣)的稅,這一舉措導致塑膠袋的消費量下降了90%。消費者應該為奢侈的一次性生活方式買單嗎?

亞當:我不認為這個辦法在發展中國家會特別有效。例如,印尼已經討論了很多年對一次性塑膠和瓶子徵稅的問題。但如果你是普通消費者,這就是一個可怕的主意,因為大多數印尼人,超過50%的人家裡沒有乾淨的水,他們高度依賴瓶裝水。

不管大家喜不喜歡聽,一次性塑膠確實改善了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我認為,在這些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之前,我們最好給他們更好的垃圾管理方式,而不是告訴他們「不,這個你不能用。」

圍繞塑料的對話大多過於關注塑膠消費品。如果你看一下美國、加拿大和歐盟的數據,所有固體廢棄物中僅2%到9%,也就是不到10%是由消費者製造的。其餘都來自農業、水產養殖、製造業和配送。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解決這個問題,消費者方面自然是要看的,但歸根到底,你還要追根溯源,關注生產和供應鏈。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洋垃圾禁令是否真的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