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剛出爐的氣候變化報告,針對全球暖化效應發出強烈警訊,預測這條「通向滅絕的高速公路」將對全球環境造成無以彌補的傷害。報告中特別強調對水資源的直接(例如旱災和洪水交相肆虐)與間接(例如傳染病和物種滅絕)衝擊。
在此同時,另有一項研究結果可能較能引起咱們海鮮喜好者的注意:菲律賓一起因食用梭魚導致集體中毒死亡事件,證實全球暖化將危及珊瑚礁,進而提升海鮮染毒風險。特別值得台灣注意的是,海洋水質惡化實意味著未來陸上水資源枯竭轉而求助海水淡化機會的喪失。不過好在,IPCC報告作者麥卡錫卻樂觀認為最後應不致那麼遭,理由是「我們不會那麼愚蠢」。
但得注意的是,儘管民國八十七年,政府因應地球暖化在「全國能源會議」結論要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及提昇能源效率。然而前年八月行經建會卻一口氣審議通過,經費分別逾580億和830億,裝置容量加起來遠超過核四廠的深澳與林口兩座燃煤火力電廠更新擴建計劃。照理說二電廠運轉近半世紀,值此全球力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積極追求能源效率與綠色能源之際,同時站在發電、賣電的立場,原本該是政府展現遠見與能力,以具體回應全球趨勢的難得機會。令人不解的是,官方所推銷的新電廠卻是效率僅43.5%的「超臨界」燃煤電廠,並附帶增建1420公尺防波堤、7.62公頃填海新生地、及卸煤專用碼頭。
其實,火力發電技術早在二十年前就進入「超超臨界」(ultra super-critical)的設計。丹麥在二○○○年即以此達到50%以上的發電效率,去年底投入商業運轉的中國浙江華能玉環電廠同樣屬之。歐盟THERMIE電廠即將在二一○○年進一步以52到55%的效率服役。美國能源部更預期,效率即將提升到60%。何況在台灣,目前也已有效率比傳統燃煤電廠高出30%,整體二氧化碳排放少50%的通霄與大潭複合循環燃氣渦輪機發電的先例。其不僅耗水及對大氣、海洋、陸上的排放都少得多,同時也避免了儲運煤燃料與煤灰所需要的裝卸碼頭、防波堤等設施。
此外,火力電廠的成長,勢必使其與同一經濟體當中民生、農業等其他部門耗水需求的競爭更形惡化。台灣儘管得天獨厚,得以用廉價方式就近利用源源不竭的海水帶走運轉廢熱,所採雖是成本低廉,然而電廠本應省下大量用水作為其他所用,這都是責無旁貸的。而當今發電廠設計與運轉,更應該針對如何以最少耗水達到同樣或更高發電效果作為最高指導。而源自煤堆與煤灰堆及汙染防制設備與系統的逕流及處理廢水排放,皆大量消耗並危及水資源,應儘量避免。
以台灣目前所擁有的有限人力、財力,本當有效運用每一個電廠除役更新的機會,否則勢將排擠追求能真正有效解決永續發展問題的潛在良方,所迫切需要的機會。眼前的深澳、林口電廠,正扮演此關鍵角色。從過去二十年在國外的進展,我們有資格樂觀預測,隨著全球能源短缺與暖化議題持續升溫,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對策或技術都會在短期內加速推進。以台灣處境與電能需求,此時正該對眼前林口與深澳二電廠案懸崖勒馬,另覓高效率與替代能源方案,並昭告國際台灣針對全球暖化的這項具體回應,如此不僅賺得面子也保住了追求永續的裡子。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7年4月8日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