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野鳥學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分會10月28日在關渡自然公園,簽署了濕地保育和環境教育領域交流合作備忘錄,並辦理「 2018第二屆台北濕地中心與保護區國際交流會」。
交流會中,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及《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約翰‧馬敬能博士(Dr.John MacKinnon),為觀眾講解東亞鳥類現況與保育潮流趨勢。此外,在「社區環境教育推動案例分享」及「生態保育與地方創生案例分享」的主題座談中,各有東南亞專家講者交流保育經驗。
簽署雙邊合作協議 增進保育力量
大會開場,由鹿角溪濕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為觀眾帶來表演,故事是以水生生物的角度看人類的世界,觀眾席上讚聲連連,為交流會帶來熱絡的開頭。
台北鳥會與WWF中國分會雙方自2014年起,便在濕地及水鳥保護、保護區規劃管理、宣傳教育等領域開展專案合作及交流互訪,本次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期待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濕地保護和環境教育領域之研究、培訓、保育實踐、社會參與等合作,並以各自機構和合作夥伴網路為平台,持續推動兩岸相關領域、機構和專案的交流、學習、合作,共同為無邊界的候鳥各盡一份保育心力。
雙方由台北鳥會理事長劉新白、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代表,並由滙豐(台灣)銀行企業永續發展處負責人李清如作見證人。
在簽署儀式前,兩會也進行互換禮物儀式。台北鳥會贈出生態手繪家李政霖所繪製的「冠羽畫眉一家親」手繪圖。而盧思騁則準備了由上海崇明島東灘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所採下的蘆葦,所做成的高蹺鴴孵蛋藝術品,高蹺鴴是關渡自然公園的代表鳥種,也是東亞澳候鳥遷移線上重要的鳥類,借此表達雙邊對東亞澳候鳥棲移保育的重視。
專題演講:WWF濕地及候鳥保護行動與戰略、東亞野鳥現況的分享
盧思騁進行專題演講。盧思騁說,在東亞─澳洲遷移線上,中國海岸每年都有上千萬隻鳥經過,國內濕地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隨著快速發展,中國在50年間喪失了近40%天然海岸線,而整個亞洲有61%的水鳥種類,族群量持續下降。WWF對於此一現況,規劃透過三大策略─濕地評估、保育行動、區域網絡等方式保護濕地。
馬敬能也談及他對東亞野鳥現況的觀察。他認為濕地保育在東亞已具有較高的保護優先權,濕地鳥類前景還不錯,約有50%濕地受到保護。污染控制、填海造陸等法規很完善,執法雖然落後,但正在快速改善。
而一般觀點認為,現在常見的鳥更常見,但稀有的鳥更稀有。比如鸛類在東北亞正在增加,而有些鳥類也得到了強力的人工援助,比如中國東北地區架設鴛鴦和唐秋沙使用的巢箱。
但也有不容樂觀的情況。根據IUCN對東亞潮間帶的情況分析,許多涉禽和水禽的族群量急遽下降。而在中國,籠養鳥依然很受歡迎,大多數城鎮有鳥街,霧網的使用,在中國是個大問題,比如設在機場的霧網每年至少會殺死2000萬隻鳥。
主題演講:社區環境教育推動案例分享、生態保育與地方創生
交流會下午的演講共分兩大主題。在主題社區環境教育推動案例分享裡,分別由沖繩鹿谷自然案内(しかたに自然案内)代表鹿谷麻夕、深圳紅樹林基金會的公眾教育部門副總監騰雲以及台北鳥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的許絲婷組長講解。
鹿谷麻夕說在日本沖繩有一塊叫亀瀬(カーミージー)的地方,隨著開發,亀瀬是浦添市唯一剩下的自然海岸。亀瀬長三公里寬一公里,面積不大,但有著珊瑚礁、海草床及豐富的自然生態,一直是市民親近自然的好地方。只可惜,亀瀬同樣面臨著填海造陸與開發的危機。鹿谷麻夕說,他們團隊的保育方式不是對抗政府,而是讓大家親近自然,由心裡熱愛自然。他們帶著學生去珊瑚礁參觀,也集合市民力量規劃未來對亀瀬的利用。
深圳紅樹林基金會(MCF)則是立足深圳,致力於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濱海濕地的保護和教育。深圳有很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深圳灣位於EAAF的中點,每年有10萬隻候鳥經過,是候鳥重要的中轉站、加油站。但30多年來,深圳填海造樓、污染等等,失去了85%的自然海岸線,75%的紅樹林,而福田紅樹林,成為了深圳灣僅存的紅樹林濕地。
MCF想通過公眾教育,解決公眾對紅樹林認知度低、市民生態素養不足的問題。MCF在深圳託管了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為了保護濕地,這公園不能和一般公園一樣放風箏、騎車等等,但卻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態活動,如「深圳灣的小鑰匙」、「公園南區觀鳥」等等。此外,MCF還營運著6個自然教育中心,與國家級保護區深度合作,藉此提高深圳市民的生態素養。
主題二生態保育與地方創生案例分享,則分別由台灣藍鵲茶創辦人黃柏鈞、新南田董米經營人林哲安、苗栗裡山塾塾長江進富,介紹他們在台灣如何讓生態保育與地方經濟結合在一起。
台灣藍鵲茶用全面重視棲地保全與農業的商業產製茶葉模式,定名為「台灣藍鵲茶」。希望可以通過流域收復的方案,推動台灣第一個無農藥農產流域。
新南田董米則是為守護連綿水田與水田里的稀有鳥類「田董」,與多位農民合作種植環境友善稻米,全程不施灑農藥、化肥,但同時也注重米種出來的品質,致力于水田棲地營造與水鳥觀測。
「裡山塾」這名字,則與聯合國與林務局近來提倡的「里山倡議」有關。2011年底,觀樹教育基金會在苑裡鎮蕉埔里找到一間廢棄的舊天主堂,向地主租下天主堂及相鄰的數片小土地,整理成今天的「裡山塾」,並在這推廣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與消費,探索台灣在地的里山生活模式,並期許「裡山塾」成為觀樹教育基金會永久的環境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