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有成 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數量回穩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保育有成 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數量回穩

2018年11月16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保育組織宣布,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量回穩,重燃生存希望。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紅皮書名錄,最近一次的更新中,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的保護等級皆下降。

歷經捕鯨船和盜獵者數十年來的迫害,現今針對這些哺乳動物的保育工作發揮了作用,數量已經開始回穩。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大猩猩。(來源:Martin Harvey / WWF)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大猩猩。(來源:Martin Harvey / WWF)

儘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60%的受監測動物族群已在數十年內被消滅,但IUCN帶來的好消息顯示,團結一致的國際合作行動可以有所結果。

過去受脅程度列為「瀕危級」(endangered,EN)的長鬚鯨,數量自1970年代實施國際禁止商業捕撈後,數量成長一倍,現已達到10萬隻成熟個體。灰鯨在西太平洋的族群也有明顯改善,不再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IUCN鯨類專家小組主席里夫斯(Randall Reeves)博士表示鬆了一口氣。

「由於商業捕撈禁令、國際協議和各種保護措施,鯨類的族群正逐漸恢復。保育工作必須持續推動,直到牠們不再受到威脅。」里夫斯說。

在非洲中部,反盜獵巡邏和陷阱清除工作幫助將山地大猩猩數量從十年前680隻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隻,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

因此,IUCN將猿類從極度瀕危降級至瀕危,這關鍵的一小步歸功於跨國合作。

然而IUCN也警告,儘管這個亞種的保育有所成效,但牠所屬的東部大猩猩物種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這些猿猴的生存仍命懸一線。

「透過區域行動計劃的協調,全面實施IUCN的大猿生態旅遊和疾病預防的最佳實務工作手冊、限制遊客數量並防止與人類密切接觸,這些工作對於確保山地大猩猩的未來至關重要,」IUCN靈長類專家小組威廉森(Liz Williamson)博士表示。

另一方面,過度捕撈和盜伐正在使開發中國家部分地區的物種逐漸減少。

根據IUCN的最新評估,由於缺乏永續漁業加上需求旺盛,全世界13%的石斑魚種現在面臨滅絕威脅,馬拉威湖有9%的魚類受威脅。

盜伐使得委內瑞拉木材貿易量增加了15倍,IUCN現在將其列為瀕危。

由於部分國家仍然阻撓全面捕鯨禁令,加上仍有企業涉入破壞猩猩、老虎和犀牛的熱帶雨林棲地,保育工作者很清楚,儘管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功,要終結野生動物大規模滅絕還需要更多緊急國際行動。

WWF呼籲依照巴黎協定模式產生生物多樣性全球協議,目前正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山地大猩猩、長鬚鯨和羅氏長頸鹿等物種的復育再次證明,只要長期實施保育工作,我們不僅可以防止滅絕,還能有效恢復族群,」倫敦動物學會總幹事傑瑞米(Dominic Jermey)說,「隨著各國政府齊聚埃及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制定出積極的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我們希望這些例子能夠鼓勵各國作出強有力的承諾,使全世界的野生動物走上復甦的道路。」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