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環境保護歷史上,台南與高雄交界的二仁溪綠牡蠣事件相當知名,這是過去為了回收廢五金而造成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悲劇;2001年起環保署強力執法,拆除二仁溪兩岸57家違法工廠,加上民間團體近年來的努力,二仁溪的污染逐漸減少,社區也開始有了生態旅遊產業。
但目前仍有不少電子廢棄物埋沒在二仁溪兩岸的河床上,在立法委員陳曼麗多次要求下,環保署前署長李應元承諾積極辦理。2018年12月11日,環保署稽查總隊、台南市環保局、第六河川局邀請民間團體再次現勘,研商後續清除事宜,環保署已經草擬清除計畫,希望能盡快清除殘留的電子廢棄物。
現勘過程中,可以看到過去河川局的「前瞻水環境工程」持續興建中,可惜工程只著眼堤防等硬體建設,並沒有思考如何將河床裡的電子廢棄物一併清除。當天現勘的心得是,公部門仍然限於其本位主義,對二仁溪的污染整治,缺乏更長遠的想像。筆者於兩年前參訪日本水俁病紀念館,提供一些心得可以給環保署、水利署甚至主管科學園區的科技部參考。
距離熊本84公里的水俁市,過去日本窒素公司(JCN)在此設廠,製造乙醛做飼料,製程中要加入汞,因而衍生甲基汞隨著廢水排放到環境中,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1950年開始,此處出現死亡的貓,飛不動的鳥,那時候的居民大量食用水產,許多人產生手腳麻木、身體顫動、聽覺視覺喪失的病症,在沒有治療方法的情況下死去。當時人們以為患者是染上傳染病,連家人都受到歧視。
1959年熊本大學進行了實驗,拿魚給貓吃,證實貓也出現了類似症狀,但是工廠還是繼續排放廢水。
水俁病分成胎兒水俁病與兒童、成人水俁病。所謂的胎兒水俁病是在母親體內吸收污染,腦成長不完全。現在還是有病症較輕的患者,只能依靠針疚 、藥物的方法減輕疼痛。直到1968年,才確認窒素工廠是水俁病的原因,當時已經排放了38年廢水。
有明顯水俁病的患者,得到了窒素公司賠償,但還有許許多受害者則被窒素公司以關聯不明確的理由推卸賠償責任。受害者提起多次訴訟歷程才陸續取得賠償。2004年原住水俁後來搬到其他地區的居民繼續進行訴訟,2004年法院判決確定國家要負起責任,2009年制定《水俁病被害者救濟既解決相關特別措施法》。
日本處裡水俁病事件的方法是把污染底泥抽出來,固化,然後就地填海造地,做成公園,並且興建水俁病資料館。資料館共有三棟建築,第一棟是市立資料館,可以學習水俁病的歷史與教訓,第二棟是國立的資料館,可以學習醫學與化學方便的問題,還有全世界正在發生的汞的問題的資料館。第三個是縣政府縣政府環境中心,主要是教育兒童的地方。
日本面對其四大公害之一的水俁病,有整體的想法,除了整治當地的污染之外,也營造一個很好的環境教育場域,另外也讓JCN公司從過去污染者蛻變成企業社會責任者,個人覺得可以做為二仁溪的參考。這次整治計畫,希望公部門應有更長遠的想像,可以結合高科技業者、台南與高雄在地大學社會責任、河川景觀工程、污染政治技術,加以設計之後共同參與二仁溪的整治工作,可以創造出多贏的可能。
筆者初步想法如下:
- 底定水利署、環保署、環保局中長期的整治計畫,確定有長期的預算。
- 邀請科技業者與社區合作,成立電子廢棄物責任環境教育中心。
- 整治過程中結合在地大學相關科系與在地環境團體的大學社會責任課程。
若能有長期的規劃,筆者認為至少會有以下好處:
- 二仁溪水環境更加清淨。
- 讓國人可以深刻了解,使用電子產品的環境責任。
- 作為目前遭遇同樣問題的開發中國家參考(特別是東南亞)。
- 承上、台灣環境工程技術的南向宣傳最佳場域。
- 從污染河川成為生態河川,成為社區地方創生亮點。
二仁溪是一個值得整合,前瞻水環境、土壤污染整治基金、環境教育基金、國發會的地方創生、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甚至科學園區的廠商企業社會責任各方資源,一起投入的地方。期待公部門看到的後續可以帶來的機會、而不是只把整治工作看成挖除就好。
※ 原載於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