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苦茶油,你可能會想到富有古早味的苦茶油麵線、產婦坐月子吃的苦茶油燉雞湯、苦茶油煎蛋等料理,也可能聽過苦茶油顧胃的說法。
苦茶油在民間傳統上被視為補身及食療的良品,近年因為油品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有機會重新被大眾認識,然而也伴隨著不少對苦茶油的迷思,例如苦茶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豐富,有「東方橄欖油」美譽,但其實製程、適合的烹飪方式和橄欖油卻不盡相同。
每年10月國慶日一過,農曆節氣寒露到立冬之間,是一年一度採收茶籽的季節。油茶與油棕、椰子、橄欖同為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苦茶油(Camellia seed oil)主要是由大果油茶和小果油茶兩種油茶樹的茶籽所榨取的油脂。
2017年台灣油茶樹栽培面積約1348公頃,全盛時期栽種面積可達3000公頃。2001年以前,政府提供造林補助,因此山坡地大量種植油茶樹,但因造林木依法不得矮化修剪,影響開花結果數量,而減少茶籽收成;另外油茶樹自種下到可採收茶籽的生長期長達5年,且採收耗費人力,種種因素導致後來山坡地轉種果樹及其他高經濟作物,油茶樹面積遽減。
培育本土小果油茶
合作社的苦茶油生產者「金椿茶油工坊」的台灣山茶花籽油(即苦茶油), 即是以台灣本土小果油茶榨取。
金椿茶油工坊第二代經營者黃捷纓回憶,1990年代後歷經獎勵休耕、鼓勵農民轉作經濟作物等政策,山坡地上許多小果油茶樹因為沒人認識而被砍掉。2000年後台灣本土生產的茶籽數量遽減,市場上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以大果油茶品種為主的進口茶籽,他們開始意識到維持本土小果油茶品種的重要性,除了收購農民種植的小果油茶籽進行加工,還另外購地種植。
嚴謹把關的金黃液體
合作社與金椿的合作始於「茶籽粉」,即茶籽榨油後產生的茶渣壓榨成片狀的茶粕。前產品部經理陳信苓,為了讓社員了解品質優良的苦茶油口感富含油脂香氣,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苦」,還特別寄來兩箱麵線請生產者煮茶油麵線給來產地拜訪的社員吃,「我們不知道合作社的麵線有鹹味,還加了醬油,整鍋鹹篤篤!」黃捷纓想起這段回憶不禁覺得好笑。
金椿因應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提升、同時希望維持原料供應的安全與穩定,多年來堅持栽種本土種小果油茶,並持續提升生產設備,加工油品定期送專業檢驗,自主嚴格把關油品酸價、過氧化價、黃麴毒素、重金屬及470項農藥殘留檢測等油品安全標準。因茶籽一年僅結果採收一次,為了讓每一瓶油到社員手中時都能保持最佳新鮮度及安全性,採收後經過日曬約一週、低溫乾燥、二道工序脫去茶殼,以低溫零下15∼20℃妥善保存茶籽原料,並依合作社需求數量分批進行製造,有別於市面上一年只榨一次,確保油品新鮮。
初榨苦茶油富含葉綠素、多酚等營養價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甚至高於橄欖油(可達80%以上,橄欖油為75%),口感、香氣皆非一般以溶劑萃取量產的精製食用油可以比擬。有用心堅持的生產者,以及珍惜本土農糧的社員支持,相信金黃色的苦茶油將在更多家庭的廚房中發光,照顧家人的健康。
苦茶油小知識(小果油茶)
※ 本文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8年12月,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