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山林議題20年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出版新書《台灣山林百年紀》,正值林務局今年全力發展國產材,16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特別邀請林務局長林華慶和原住民代表歐蜜偉浪,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森林論壇。林華慶當場允諾,今年將辦林業政策說明會,讓更多人參與討論;並已著手整理台灣林業史,不只官方說法,還要注入環保團體、原住民觀點,今年會提出史綱,期望建構出台灣林業發展面貌。
環團不反對經營人工林,前提是可問責、透明檢驗
林務局國有地和原住民傳統領域重疊,過去帶頭伐木也遭到環保團體批評,彼此關係一向緊張,不過16日的森林論壇現場沒有火藥味,反而帶有幾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李根政開頭直說,三方可以坐在這邊,「在台灣是歷史時刻」,林務局推動天然林禁伐、里山計畫、FSC(森林管理委員會)森林認證,且現任林務局長對保育十分注重,恰好是台灣面臨社會轉型下「特別的任命」,在這樣的因緣,彼此坐下來討論台灣山林政策是很好的時機。
對於林務局重新復甦林業,李根政表示,環保團體不是反對人工林都不能經營,而是要找到合理、適宜的區位,可以問責、透明檢驗的經營模式,考慮各方條件如社會、經濟、環境層面。
他也拋出疑問,台灣長年實施的造林政策到底是為了山林復育,或者經營人工林產業,過去經常混淆不清。經營人工林不是不行,但要怎麼造才有經濟價值?若是為了復育山林,又該如何管理?林務局應該釐清政策目標和方法。
面對這些問題,林華慶也沒有閃躲,當場回應,台灣的共識是要保護原始林,不會砍伐;人工林部份,位於土石流潛勢區、離溪流近的樹木,縱然過去是人工林,但也不會繼續擾動。
國有林導入FSC認證,帶入經濟、社會和環境精神
不過林華慶也坦承,怎麼選取人工林經營區位、兼顧有經濟價值,挑戰還很多。
林務局作法是鼓勵林農申請FSC森林認證,或者其他友善環境的認證。林華慶指出,FSC是目前世界上最嚴謹、均衡的制度,在環境面,關注伐採時如何降低環境和水土衝擊、保留野生動物棲地;另也納入社會面向,例如基層勞工薪資、周邊社區的知情權,甚至是否因此獲得工作機會。
「經濟、社會和環境,絕對是未來林業三個重要的內涵,這是學校和現在林業人員較少注重的面向。」林華慶表示,目前補助林農頭一年申請FSC一半費用,正研擬是否提高;未來也打算將FSC導入國有林,由各林管處提出申請,讓同仁從實作中內化精神。
林務局允諾加強辦林業政策說明,破除平行時空
除了對林農和內部人員溝通,林務局要如何打開和外界對話的窗口?林華慶坦言,過去林業界和環團雞同鴨講,仿如處在平行時空,未來希望促進兩者溝通對焦,今年林務局會到各處辦林業政策說明,讓更多人參與討論。
長期關注原住民權利的泰雅爾民族議會秘書長歐蜜偉浪也分享,竹子是泰雅族重要器具,自己的父親卻曾因在國有林班地採竹,當場被銬上手銬,抓到監獄關六個月。「那時林務局對我們有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就是來竊取林產物。」
對於林務局願意坦承自己對原住民了解不夠深、好好對話,歐蜜偉浪認為是好的開始,他也認為原住民應該敞開心胸,和各領域的人對話。「在講(原住民)諮商、同意、參與,不是只有經濟,而是更深層原住民生存的智慧。」
建構台灣林業史,補上失落的歷史
這場難得的森林論壇,除了溝通政策,雙方另外達成了一個共識:建構台灣林業史。
林華慶表示,過去針對台灣林業史的論述,幾乎看不到原住民身影,但原住民在過去國民政府伐木時代,經常扮演伐採或採種等最危險、最基層的工作,應該要建構這段歷史,且不要只有官方觀點、政府年表、政策,應爬梳更早期土地取得和林班地畫設、資源開採的演變過程。
他透露,已委託老師調查,今年會針對台灣林業史提出架構、史綱,很感謝李根政這本新書,將許多來自官方的資料做了系統化整理。
李根政表示,自20年前投入環境運動,受到許多前輩啟蒙,「寫這本書是對國家土地的報恩。」很高興聽到林務局要做林業史調查,但只有官方不夠,需要更多民間人才投入,一起補足台灣林業開拓史,尤其是精神文化層面,對於歷史的反省很重要,例如原住民轉型正義。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