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溪揚塵防治難題,這兩年多了「綠覆蓋」這項利器,與成效良好的「水覆蓋」並肩作戰、互相掩護。位於卑南溪北岸,這塊面積約5公頃的土地,是屢次風災、歷年季風捲起的砂石形成的高灘地上,由水利署第八河川局確認不影響行水區的條件下,交由林務局台東林管處植樹造林,並以導風效果依高矮植樹,讓揚塵只落保安林,不落卑南溪。
增加綠覆蓋 各種植被歡迎入住
相對於廣大的卑南溪,這塊地小得不得了,然而仍須細緻安排每棵植株的位置。2018年10、12月於卑南溪條播的濱刀豆及蔓荊,已經形成一條綠帶了,旺盛的生命力令人驚喜,難以想像在此之前,原本是片寸草不生的沙漠地。
「這塊地,因為完全光禿、沒有植被,所以優先施作。」台東處作業課技士張淑雅邊走邊解釋這幾個月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濱刀豆長得很好,雖不斷往外延伸,卻無法長出側根固定在土中;馬鞍藤則具有側根定根性,能牢牢地抓住土地。
除了藤蔓植物等地表植物的鋪陳,越靠近河岸,樹種選擇越高大,目標是形成一道往河岸上揚的弧線,讓風將沙帶到對岸的保安林。因此,成樹高達3公尺以上的相思樹、黃連木、水黃皮、黃槿小苗,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都是經過挑選適合旱地的樹種,而且主幹下方會萌蘗、增加覆蓋程度。
4月間預定再執行1,200公尺條播,有機介質土先犁出一條條黑色的帶狀,意味著不久後,濱刀豆及蔓荊種子就要入場,緊接著是灌木型樹種林投及臺灣海棗也將報到,希望它們能定著在這片土地,讓荒地成綠地。
除了與第八河川局合作,另外在卑南溪北岸切出一塊面積約0.25公頃、小小的土地,與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合作,試驗海岸林地力以及造林用肥情形。海岸林多位於貧脊之地,這項試驗就是了解施肥的必要性和成效。因此挑選了水黃皮、欖仁及黃槿三個樹種,分別以植穴添加泥炭土或施肥,期能增加海岸林撫育知識。
越往海岸前進,沿途原來就有植被,不過台東處仍得於空缺之處補植,避免缺口帶來風切效應;而植被高度的選擇,也跟著遞減。去年10月種下去的臭娘子,抽著新芽、迎風搖曳,看來很適應這個環境。別以為花如其名,一到花期開滿白花,蜜源更誘使訪花昆蟲前來做客。
另一個具特色的植物是台東海岸原始林常見的林投,外觀很像鳳梨,葉片有倒鉤、會刺人,由於固砂效果好,很適合海岸第一線;在東部原始未經破壞的海岸林,常見林投身影。「選擇林投很符合生態造林的理念,讓原本就在這裡長得好的樹種保留下來。」張淑雅說。
台東林管處擁有少數幾個積極培育林投幼苗的苗圃,通常都要兩三年才能培苗成功。卑南溪出海口旁即種了兩千多棵。只是搬苗過程,常被刺得慘叫連連。
種樹是需要等待的事 跨專業合作很給力
雖然台東處依照規劃種了特定樹種,不曉得是否人員出入頻繁了,帶來了意外的訪客,不只林管處種下的草籽樹苗長出來,一些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如大花咸豐草、牽牛花、銀合歡也不請自來!
「雖然是外來種,仍有定沙功能,不要因為不要它(這些外來種),而影響防風效果;現在是先求有(不分原生或外來),再求好。」張淑雅認為,以防風定砂的目的來看,現在能看到植被都視為好事,等植被穩定後,才會調整樹種。
至於這幾個月的成效如何?張淑雅觀察,三個月的苗,看起來不錯,成功機率很大。他分析,雖然種下不久,這個春季剛吐新芽、根系逐漸開展、形成植被,如果能維持這個節奏,應能度過颱風、雨季。
眼前的成效,也讓他想往上游複製,不過樹種的選擇必須因地制宜。這個月他們將上溯到鹿野鄉瑞源,及瑞和堤防堤前培厚地種樹,除了朱槿、臺東火刺木、椬梧、九芎等喬木,也試著插草,加快綠覆蓋速度。甜根子、狼尾草、五節芒、茅草、比較濱水的蘆竹,都在他的名單中,這五種草類就地採種,開溝阡插,覆土就有機會蔓延。
不過,樹種名單卻未見海岸一線一哥木麻黃、海岸二線一姊苦楝樹。原來,八河局堅持使用原生樹種,因此木麻黃出局,改由相思木頂替;苦楝則因名字不討喜,部分民眾不喜歡,也在揚塵抗戰中出局。
「可是苦楝真的很棒,不但是原生樹種,又是海岸林強勢樹種,生長速度快、花期很美、又是蜜源植物,既抗風又耐旱。」張淑雅忍不住聲援苦楝,終究功虧一簣,成為遺珠。
在與第八河川局合作過程,他感受到節奏明快、效率佳,並且大多能獲得正面的回應。例如河川局堤防培厚後,會期待趕緊植樹,把工作做好,或者希望能種大苗,而非小苗。經過溝通,說明植樹需等待合適的季節,而小苗只要忍受前兩三年,後面十年一定長得比大苗好;這些說明都獲得八河局正面回應。
「種樹是需要等待的事。」張淑雅說,種樹無法急就章,是百年事業;而有些判斷看似慢,其實是換得更好的成效。
台東處的苗圃也在這一波全力配合,提供一、兩年生小苗木,並優先出栽給抑制揚塵的樹種,讓自己家的海岸林等一等。最重要的是降低揚塵造成台東市民的影響,感受植樹造林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