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齊柏林命名的新種膜殼蟹──齊柏林新尖額蟹 | 寫在齊柏林逝世2周年
生物簡介

以齊柏林命名的新種膜殼蟹──齊柏林新尖額蟹

寫在齊柏林逝世2周年

2019年06月10日
文:李彥輝(生態環境調查工作者)
2017年6月10日,齊柏林為了拍攝《看見台灣II》意外墜機逝世;隔年,中興大學教授薛攀文鑑定出新種螃蟹,為了紀念齊導演,將此新種命名為「齊柏林新尖額蟹」。今天正值齊導逝世2周年,作者特寫此文,介紹台灣新物種之外,也藉此表達追思之意。

Neorhynchoplax chipolini sp. nov. A, Holotype male (NMNS 7878-1), habitus; arrows indicate locations of deep pits on carapace, all pubescence and setae on carapace and appendages not shown. B, paratype female (NMNS 7878-5), closeup frontal view of the rostral area; arrow indicates downward bent median rostral tooth. Scale: A, 1.0 mm; B, 0.5 mm.

膜殼蟹(Hymenosomatid crabs)是一類長得像是蜘蛛蟹(majoid crabs)的小螃蟹,但在外觀上最明顯的特徵是,頭胸甲呈扁平狀,看起來像一層膜,而沒有像一般的蜘蛛蟹有隆起的結構。比起蜘蛛科的多數成員——例如,生活在深海、體型巨大的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與生活在珊瑚礁環境中,會在身上種滿海藻、海綿做偽裝的鈍額曲毛蟹(Camposcia retusa)等大型或具奇特習性的種類——膜殼蟹通常個體較小,較難以引起注意,其生態習性也有待觀察研究。

在2018年之前,台灣的膜殼蟹科共發現六種,分別是直額杏仁蟹(Elamena truncate)、Lucascinus coralicola、本田尖額蟹(Rhynchoplax hondai)、Stimpsoplax setirostris、爪狀三角蟹(Trigonoplax unguiformis),以及一種新尖額蟹未知種(Neorhnchoplax sp.) (Hsueh, 2018)。在2017年9月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無脊椎動物學門的洪和田先生,到高雄興達港進行野外調查時,抓到許多隻頭胸甲扁平的小螃蟹,並拿去請教中興大學的薛攀文教授;經鑑定後,發現是一種新種的新尖額蟹(Neorhynchoplax)的螃蟹。截至2017年底,該屬螃蟹在全世界共有31種(Hsueh, 2018)。

在螃蟹種層次的辨識過程中,研究人員均會檢視螃蟹的頭胸甲(carapace)、額角(rostrum)、第三顎足(third maxilliped) 、螯足(cheliped)、腹部(abdomen)、雄性的第一對生殖肢(male first gonopod)與步足(ambulatory leg)等部位的形態。薛老師比對全世界新尖額蟹屬種類形態特徵,發現跟既有的種類特徵不同,而發表為新種(Hsueh, 2018)。在該篇論文中,薛老師也同時做該新種抱卵個體與其他同屬種(conspecific species)的相關描述比較,發現該新種的卵徑較大且數量較多;國外研究認為,這樣的特性,可能是具有卵胎生的生殖方式(Hsueh, 2018)。

根據薛老師整理全世界種類的發現地點與棲地,新尖額蟹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與亞熱帶區域,大部分種類棲息在淡水跟半海水的環境,少數種類棲息在潮間帶跟亞潮帶的海水環境,而本種發現的棲息地在潮間帶,在人造水泥的運河岸,佈滿卵石跟貽貝群聚、足絲交錯的潮間帶海水環境(Hsueh, 2018)。

2017年6月是令關心台灣環境保護的人震驚難過的月份。齊柏林導演於6月10日為了空拍《看見台灣》續集《看見台灣II》,發生墜機而過世。齊先生生前致力於記錄台灣,藉由空拍方式展現台灣開發的情況,拍攝到台灣山林已千瘡百孔的真相,並且鼓吹環境保護。薛老師為了紀念這位為台灣環境保護做出巨大貢獻的導演,故將此新種命名為齊柏林新尖額蟹(Neorhynchoplax chipolini)。

Neorhynchoplax chipolini sp. nov. A, C-F, paratype female (NMNS7878-5); B, paratype female (NMNS7878-3). A, anterior carapace, dorsal view, white arrow indicates the smooth anterolateral margin; B, posterolateral tooth of carapace (white arrow), and location of deep pits on carapace (black arrows); C, right third maxilliped, external view; arrow indicates the anteromesial tubercle of exopod (setae not shown); D, close-up of the distal end of exopod of right third maxilliped, arrow indicates the anteromesial tubercle; E, right cheliped, inner face; F, right cheliped, outer face. Scale: A, C, 0.5 mm; B, E-F, 1.0 mm; D, 0.05 mm. Neorhynchoplax chipolini sp. nov. A, B, F, paratype female (NMNS7878-2); C-E, holotype male (NMNS7878-1);

齊柏林新尖額蟹的發表在2018年8月22日刊出,當時距離齊先生過世已一年了。至今到了2019年6月10日,逢齊先生逝世2周年,筆者藉這個日子寫下這篇文章,除了介紹台灣新物種的發現,也藉此追思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