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黃河流域的第一座大型水壩,如今卻變身成為一片候鳥越冬棲息地,然而這番「華麗」轉變背後卻是當地農民和居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以三門峽大壩為故事背景的微電影《天鵝城之戀》(Love Story in Swan City)於2013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隨後便引起了人們對這座大壩和水庫的廣泛關注。三門峽大壩建於1950年代末,以臨近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命名,是中國在黃河流域建設的第一座大壩。
女主角李素雲是一位來自北京的女記者,她試圖阻止當地農民狩獵天鵝。但農民們認為,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維持生計,並沒有搭理李素雲的要求。男主角劉思遠報名參加三門峽大壩建設。他看到這一幕後趕忙跑過來調停。劉思遠告訴當地農民,這些天鵝來自西伯利亞,捕殺這些天鵝就是破壞中蘇友誼。聽到這樣的指責,農民們趕緊悄悄離開了。
但是,電影中的政治言論和愛情故事都沒有引起我的共鳴。相反,我發現在1950年代,三門峽大壩並沒有大量天鵝生活的跡象。三門峽政府是這個影片的主要贊助方,於是這個關於三門峽大壩建設的故事以旅遊宣傳片的形式展現。當地政府希望藉此提高當地天鵝的知名度。
三門峽大壩建設
1955年,在前蘇聯的協助下,中國開始在黃河三門峽地區設計並建造第一座混凝土大壩。成千上萬的工人、工程師和政府官員被調遣到三門峽。而與此同時,為了建設大壩,庫區20多萬原著居民則被搬遷安置到陝西、山西,以及河南省的其他地區。由於黃河在進入三角洲地區之前裹挾了大量泥沙,水庫淤積現象嚴重,導致大壩被迫多次進行改造。
事實上,三門峽水庫從未達到過預期水位。因此,1950年代為洩洪而清空的大量農田仍然裸露在水面之上。所以,不少曾經因水庫建設而背井離鄉的河南農民離開了國家分配的居民安置點,重新回到庫區自己曾經的家園。
直到1973年,在經過多年實驗之後,三門峽大壩的工程師們終於摸索出了「旱季蓄水,汛期放水」這種可持續的水庫運行方式。這樣一來,每到春末夏初,水庫水位下降,就會暴露出不少肥沃的土地。當地農民就會迅速返回這些地區進行耕種,以此貼補家用。
1995年,也就是三門峽水庫項目啟動40年後,隨著中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政府建立了專門的三門峽濕地自然保護區,積極保護黃河地區生態環境。但是與1990年代中國新建的不少自然保護區一樣,由於資金不足和管理疏忽,並沒有非常有效的保護措施。因此,在水庫潮起潮落之間,當地農民的農業和漁業生產活動依然在繼續著。
限制性保護
2002年,黃河上又新建了另外一座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這座同樣位於河南省的大壩加劇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濕地退化。此外,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也導致華北地區地表水資源急劇下滑。但是,工程師們仍然有能力維持著三門峽水庫的水位。1990年代,從西伯利亞遷徙到三門峽水庫過冬的大天鵝只有100只左右,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穩定增到了近10000只。這讓當地官員萌生了開發以天鵝為特色的旅遊產業的想法。
也就是從這時起,當地政府將農民在保護區的經濟活動視為對天鵝棲息過冬的威脅。2013年,三門峽市政府下達指令,每年10月到來年3月是天鵝越冬保護期,在此期間保護區內禁止狩獵、捕魚、土地複墾等經濟活動。而在4月到9月期間,當地居民仍然可以進入保護區開展生產活動,比如種植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但是,這種環境下的收成並沒法得到保證,因為如果連日暴雨導致黃河下游面臨洪水威脅,大壩管理方就會隨時開閘向保護區洩洪。
近些年來,三門峽市政府已經逐步將保護區經濟活動禁令期延長到了全年,嚴厲打擊保護區內的一切「非法」活動,尤其是水上餐館、捕魚和農業種植等活動。
受損的民眾利益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濕地保護法的頒布實際上將當地居民從事的狩獵等活動都定義為違法活動。當地農民認為,他們其實是遭受了雙重損失。1950年代,政府徵用了他們在黃河沿岸的農田,經濟補償也不多,導致他們此後幾10年的日子捉襟見肘。而失去退水期的農田耕種機會則是對他們經濟收入的又一個重大打擊。
從被重新安置的居民角度來看,全面禁止在三門峽大壩和水庫形成的濕地保護區進行的一切生產活動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很遺憾,當地政府現有的「自然保護」政策並沒有將人的利益這個因素納入到濕地保護區的考慮範圍之內。
如今全球範圍內,大型混凝土大壩受到了環保人士的廣泛批評,因為這種工程會破壞河流的生態環境。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三門峽大壩這個龐大的人工水力工程反而為上萬隻從北方遷徙而來的大天鵝和候鳥創造了一個理想的過冬地。與此同時,這些鳥類也為三門峽市政府帶來了一筆意外的生態環境收益。
近年來,得益於當地政府的大力宣傳,三門峽市的公眾形像已經成功地從「黃河明珠」(對三門峽大壩的比喻)變成了「天鵝城」,而這個新的稱號也反映出了當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關係。三門峽市成為美麗鳥類的冬季家園不僅讓當地居民感到自豪,也吸引來了大批遊客。
毫無疑問,這些珍貴的鳥類值得我們的保護,而它們發現了三門峽這個過冬地也純屬偶然。但是,為了在天鵝與當地民眾之間建立起可持續的關係,我們必須也認識到當地農民做出的犧牲,而這也是未來製定更合理的環境政策的先決條件。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美麗天鵝城背後的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