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綠鬣蜥送紅豆? 學者:加強宣導、落實通報捕捉才有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抓綠鬣蜥送紅豆? 學者:加強宣導、落實通報捕捉才有用

2019年07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一度是寵物店熱門商品的外來種綠鬣蜥,在寵物飼養熱潮過後,民眾不想養便棄置於野外,如今卻造成南部地區野外族群大量繁殖,成為入侵種。屏東縣是綠鬣蜥入侵最嚴重的地區,因棲地環境適合又沒有天敵,因此數量越來越多。

屏東縣政府日前公布「移除綠鬣蜥送老鷹紅豆」的獎勵方案,鼓勵民眾捕捉野外體長20公分以上的綠鬣蜥,交給屏東縣政府消防隊,每隻可兌換一盒「老鷹紅豆」禮盒。農業處副處長鄭永裕表示,綠鬣蜥在屏東野外族群數量過大,已經造成農地農損,因此今年以屏東在地農產老鷹紅豆作為獎勵,希望民眾一起協助捕捉,以減緩公部門人力不足的處理壓力,降低綠鬣蜥對在地生態造成的衝擊。


綠鬣蜥(Iguana iguana)又名美洲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業者引入作為寵物飼養,後因成長後體型過於龐大,屢屢遭棄養野放。圖片提供:林俊豪

屏科大陳添喜呼籲:勿亂抓、亂養、亂丟

不過,屏東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指出,地方政府用紅豆或現金鼓勵民眾捕捉,對於有效減少野外綠鬣蜥的族群數量,幫助不大。反而可能造成民眾捕捉失敗,綠鬣蜥亂竄到新地點,或捕捉到不足大小的個體,因無法兌換獎勵而再度丟棄的情形。

另外,農民在田間抓到綠鬣蜥,通常是棄置於他處荒地或溪溝,而非循正常通報管道,通知主管單位來處理。還有民眾在網路上購買後又棄養的情形不斷,都是造成綠鬣蜥一直有新的棲息點冒出,使野外族群數量壓不下來。

陳添喜強調,主管單位要控制綠鬣蜥的流動,必須加強宣導,告訴民眾不要亂抓、亂養、亂丟,並且落實通報流程管道,要求農民或一般民眾發現綠鬣蜥,要通報處理,不要再亂丟,造成族群擴散。

「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移除了1200隻。」目前正在進行綠鬣蜥監測和移除計畫的陳添喜說,捕捉綠鬣蜥有專業判斷和方法,才能有效大量移除;他建議地方政府應投入專門人力,持續不間斷移除,才能控制族群數量。否則只靠民眾少量捕捉換取獎勵,不確定性太大,對於壓制野外族群沒有太大幫助。

核心區族群控制 但新繁殖點不斷冒出

目前綠鬣蜥大量出現在屏東、高雄、台南、嘉義等地。以屏東縣來說,原來的核心區是屏東市、麟洛、萬丹、竹田交界的農地和灌溉溝渠旁,經過近年密集捕捉移除,核心區的數量已經有所壓制。

不過現在卻不斷出現新的點,且擴散到潮州,沿著溪流到下游,甚至墾丁國家公園也有。高屏溪一帶也已經發現,如不盡快移除,將可能順著水流到沿岸各鄉鎮,造成更大的擴散面積。

綠鬣蜥是草食性動物,農業處指出,綠鬣蜥會大量攝食葉菜類農作物或園藝植物葉子,造成農作物經濟損失,屏東萬丹的紅豆田就曾被整片吃光;此外也可能在水道或溝渠兩岸挖洞產卵度冬,造成引水或排水設施結構損壞和堤岸侵蝕。

綠鬣蜥攝食植物,遭棄養野外後,族群迅速擴大,造成地方農損,生態失衡。圖片提供:林俊豪
綠鬣蜥攝食植物,遭棄養野外後,族群迅速擴大,造成地方農損,生態失衡。圖片提供:林俊豪

應加強宣導 要求農民通報、勿隨意野放

陳添喜說,農民不希望農作物被吃,發現綠鬣蜥只會把牠趕到其他地方,不會主動通報。現在政府用紅豆作為經濟誘因,恐怕仍吸引不了農民積極通報。

「在加強宣導和教育上,政府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他希望能透過輔導農民認識綠鬣蜥的生態和危害情形,讓農民知道,遇到綠鬣蜥該如何處理,抓了不要亂丟,要通報農業處由專人來處理。

而網路上隨處可見販售綠鬣蜥,民眾購買後又隨意棄養的情形,也沒有任何管制,是造成綠鬣蜥不斷有新的棲息點冒出的另一大問題。主管機關應正視問題。

據屏東縣政府統計,截至目前民眾交給消防局超過70隻個體,農業處表示,鼓勵民眾抓綠鬣蜥送老鷹紅豆的活動,將持續到今年12月20日為止。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