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氣候風險 莫哈那建社區種子庫 找回老祖先作物品種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抗氣候風險 莫哈那建社區種子庫 找回老祖先作物品種

2019年07月16日
文:李育琴

走進哥倫比亞北部莫哈那(La Mojana)地區的一個社區種子庫,在屋內牆壁架上有一個個玻璃和回收寶特瓶,上面手寫著不同作物種子的名稱。這些種子是社區居民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解決地區糧食安全問題,而重新找回的老祖先作物品種。從2014年開始,當地不同社區,總共復育了超過80個原生作物品種。

這個社區保種計畫,是聯合國透過調適基金[註1]協助該國推動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為使莫哈那地區在面臨頻繁的洪患和乾旱下,能重新種植更多抗旱、抗淹水的作物,他們發現,老祖先過去種植的稻種和作物就具備此一特性。

莫哈那地區的社區種子庫。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 (CC BY-ND 4.0)
莫哈那地區的社區種子庫。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 (CC BY-ND 4.0)

氣候變遷  沉沒在水中的內陸三角洲

莫哈那,位於哥倫比亞北部蒙波西納盆地(Depresión Momposina),是一片三條河川交會的窪地和沼澤,擁有廣大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區。有超過40萬人居住於此,然而他們多數是較為貧窮的弱勢社區,在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風險上顯得非常脆弱。2010年時,反聖嬰現象帶來的暴雨和洪患,使這片內陸三角洲平原,整個沉沒在水中,久久無法復原。

莫哈那地區是哥國三河交會的三角洲平原。圖片來源:聯合國調適基金網站
莫哈那地區是哥國三河交會的三角洲平原。圖片來源:聯合國調適基金網站

莫哈那的居民以種植稻米和畜牧維生,主要的食物來源是稻米、玉米和河裡捕捉的魚類。不過,近年氣候變遷已嚴重影響當地的糧食生產。

哥倫比亞環境與永續發展部部長幕里羅(Luis Gilberto Murillo)在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對莫哈那的影響相當嚴重,洪患次數增加,更長的乾旱期,都造成居民作物欠收,當地農業生態系統改變,使小農的生命和生計經常處於危險之中。」

國家報告顯示,當地乾旱造成稻米和玉米五成以上的損失,水患則使玉米難以通過考驗,往往全軍覆沒。乾旱也使得河岸旁的植物枯死,漁獲大減;水資源短缺,明顯造成了農作和畜牧業的困境。

聯合國調適基金  協助對抗氣候風險、改善生計

2010年洪災過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與當地政府、社區及地方團體合作,推動「降低氣候變遷的風險和脆弱度計畫」,透過水資源基礎設施的提升,來協助易受災害地區因應和調適氣候變遷,並且提升民眾面對災害風險的能力,加強區域生態系統的調適力。

調適計畫第二階段在2017年開始執行,由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資助,進一步以一系列「擴大氣候調適的水資源管理措施」計畫,協助當地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困境和障礙。主要推動的工作重點,是水資源管理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復育,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發展「具氣候調適的農業生態系統」,以改善農村生計。

當地居民,決定要重新種回老祖先的稻米品種,因為他們發現,原先的品種特別能適應莫哈那的氣候情況,較能夠抵抗水災和乾旱的襲擊,只不過在1970年代時,因為舊品種的商業價值太低,農民選擇不再種植,普遍改以政府提供的品種和進口作物為主。

傳統稻種較能抗水災。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CC BY-ND 4.0)
傳統稻種較能抗水災。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CC BY-ND 4.0)

學術單位與社區組織合作  進行調查和實作

2014年,聯合國的計畫進一步支持當地復育傳統作物。計畫委託學術單位科爾多瓦大學(Universidad de Cordoba)和蘇克雷大學(Universidad de Sucre)進行調查研究,與在地生產協會溝通,找出具調適性的農業生態系統,包含作物的輪作、畜產節水的最佳做法等。

計畫要求以上兩所大學必須直接與至少九個當地原住民組織(cabildos)合作,以確保收集並建立傳統農作的知識,尤其是與原住民族相關的;與在地組織合作,才能帶領地方民眾收集到正確的傳統知識與方法。

相關知識和做法收集完成後,接著就要在社區中進行現場測試。原住民組織在社區內,帶著居民一起進行育種、種植和採種,並持續記錄復育的資訊。他們還設立了保種的討論平台,讓居民可以相互討論溝通,藉此提升居民對於傳統作物種植的知識,也為社區創造機會,找出屬於自己的調適解決方案。

社區苗圃。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 (CC BY-ND 4.0)
社區苗圃。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 (CC BY-ND 4.0)

設置由社區管理的種子庫,才能讓保種復育工作長久永續。社區組織到各地去收集傳統作物種子時,向耆老探求相關的知識。這些長者對於當地傳統的動植物非常熟悉,也知道作物何時該種下、何時要收成,以及如何採種等。

「我們邀請長輩帶著年輕的孩童一起到田間採集種子,因為年輕世代普遍缺乏對種子的知識,需要透過年長者來傳承。」社區成員亞力塔(Pedro Arrieta)說道。

當地的農業協會秘書維加拉(Leonardo Vergara)解釋社區保種復育的方法:「我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到各地去收集種子。把這些種子帶回來之後,先洗乾淨、晾乾。沒有儲存起來的種子,就種在社區苗圃裡,等到植物長到25到30公分高時,再拿到復育的地點去種。」

找回適合當地的抗洪水、抗乾旱作物

經過收集,社區找回了許多能夠對抗洪水和抗乾旱的本地作物,例如腰果、枇杷、胭脂樹和羅望子等,還有一種適合畜牧場種植的豆科植物合歡,當地稱為伊瓜(Iquà)。維加拉說,它可作為高品質的牲畜飼料,樹木還能提供遮蔭、調節微氣候,長大後可提供木材,建造馬厩和房屋,是適合當地的造林樹種,同時可為土壤固氮,增加土壤肥力。這些都是對極端降雨和高溫較有抵抗力的種子作物。

原生作物和種子。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 (CC BY-ND 4.0)
原生作物和種子。圖片來源:UNDP colombia(CC BY-ND 4.0)

如今莫哈那地區共找回了80多種本地物種,並重新種在40公頃的土地上。據統計,有超過1300個家庭受益於這項復育濕地農業生態系的工作。

有了社區種子庫,當地農民可以拿去耕種,也可以跟其他社區交換種子。聯合國計畫專員狄亞茲(Diana Díaz) 說,「有了這些祖傳及原生的種子,這些家庭可以自行生產食物,同時也協助復育植物物種,不讓它們消失。此外,種子庫讓社區更團結,因為居民可相互交換種子,一起保育當地的農業生態系統。」

種子庫確保了社區全年都可以取得種子,居民可根據天氣條件來種植作物,自給自足,減少外購食物,在財務上也獲得調適力。

當農民栽種的植物和種子種類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餐桌上食物的多樣性,代表民眾營養和健康的改善,並且有助於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對於全球植物多樣性因極端氣候和人為影響而快速消失,也是一個減緩滅絕的解方。

[註1]調適基金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京都議定書》所設立,自2010年起投入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弱勢社區的氣候變遷調適計劃,至今已承諾投入5.64億美元。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