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之家報導,隨著美國淡出,中國目前在聯合國居主導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綠化」一帶一路的承諾,也正在接受考驗。
由於經濟影響力日益增長,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捐助國,僅次於美國,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維和行動最大的貢獻國。近年來,中國在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機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最新的案例是,聯合國最大技術機構-糧農組織(FAO)新任總幹事屈冬玉1日就職,是第一任中國籍總幹事。參與一帶一路農業政策規劃、即將卸任中國農業和農村事務副部長的屈冬玉,經不記名投票當選總幹事,任期四年,可能連任第二任期。從現在起至2030年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鍵時期,FAO將由屈冬玉來督導。「我非常感謝祖國。如果沒有40年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我就不會是今日的我,」屈在發表當選感言時這麼說。
FAO在氣候行動方面也扮演要角。聯合國剛發表的《氣候變遷和土地特別報告》,也說明了糧食耕作與土地、森林保育之間的緊張關係。
此外,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福州市,明年將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襲產委員會會議。南部城市昆明明年也將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這次會議可望產生明年及之後的全球植物和野生動物保護綱領。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專員李碩表示:「為了爭取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的主辦權,中國事實上努力到最後一刻。」李碩說,這與北京的外交大方向一致,不再是長期以來「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表示,昆明峰會是明年中國的重要國際活動。周晉峰在回覆氣候之家的電子郵件中說,生態文明(習近平的口號之一)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國願意主持會議的原因之一。
「生態文明」這個詞出現在習近平今年稍早發表於官媒《求是》雜誌的一篇文章〈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邁上新台階〉。文章闡述習的中國願景是「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
《中外對話》執行主編、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吉爾(Sam Geall)說,中國正在向國際推廣「生態文明」的概念。「影響國際體系一直都是中國的目標,符合中國復興的理念。中國希望其國際話語權與經濟實力並駕齊驅,但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希望加強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主要是為了合理化一帶一路政策,包括碳密集基礎建設,例如燃煤發電廠,這些計畫正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環境影響審查。
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資深研究員莫里斯(Scott Morris)說,整體而言,一帶一路並不是很「綠」,「中國官員尚未面對這個現實。」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中國氣候和能源政策主任林明徹說,聯合國提供中國一個重要平台,討論所謂綠化一帶一路的意義。一帶一路一直是「中國與聯合國合作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為確保該政策符合巴黎氣候協定和永續發展目標。他強調「這是件好事,因為這個問題受到更多的關注。」
北京「特別熱衷於將一帶一路引入聯合國決議和會議」,國際危機組織聯合國主任、聯合國治理專家高文(Richard Gowan)說,截至目前,中國的努力受到美國和印度的阻礙。
但聯合國機器已經出手支持中國的發展戰略。
2016年,聯合國發展計畫署與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以促進一帶一路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2017年底,中國與聯合國環境署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以加強「南南合作」,增強發展中國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這項合作「使得一帶一路看起來像是多邊主義開發活動」,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重新連結亞洲計畫」主任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說,但在他看來,更像是有利可圖的雙邊交易。「這是中國自己對一帶一路的部分定義。」
中國在聯合國舞台上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將如何發揮作用還有待觀察。高文警告,聯合國中國高級官員必須「證明他們是公正的國際公務員,不像許多外交官所懷疑的只忠於北京」。
對希爾曼來說,中國官員「關於綠色開發所言都對」,但是聽者對於「中國是否會付諸實現還無從判斷」。他說,屈冬玉擔任FAO高層對美國來說是一個警訊。「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多邊機構將以不同的方式運行,滿足他人的利益。」
參考資料
- 氣候之家(2019年8月6日),China is expanding its UN presence, in belt and road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