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歸山路:歡迎回家!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照亮歸山路:歡迎回家!

2019年11月18日
公視記者 李慧宜 許中熹

高雄市杉林區有一個木梓里,地名很美,但名不見經傳,明明離街區很近,只有短短七公里,不過卻讓人覺得很遙遠。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專員劉美辰解釋,木梓就在台29線旁邊,只是大家都直接開車到甲仙、那瑪夏,木梓通常只是一個「被經過」的小村子。

小鄉的總幹事陳昭宏進一步說明,來到木梓會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這裡保持很完整樸實的人情味,我聽在地人說,早期的木梓,是平埔族群在遷徙過程中,很重要的路線之一,在日治時期,著名的噍吧哖事件,也有這邊的人一起去反抗,木梓的文化底蘊是很強的。」

1030-3- (52)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木梓位於高雄杉林、甲仙、內門與台南南化的交界處,居民靠山吃山、世代務農。

木梓位於高雄杉林、甲仙、內門與台南南化的交界處,居民靠山吃山、世代務農。跟台灣大多數農村一樣,這裡在1970年代後,開始明顯出現人口外移的趨勢。耆老王秋財回憶,「民國五十年左右,村子正在發展,人口也比現在多,農閒期間有人拉胡琴、有人會彈月琴,生活很逍遙,後來進入工業社會,村民搬到外地,很多就直接住工廠。」木梓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勝華是王秋財的次子,他說:「在近二十年,人是越來越少,少到現在的茄興派出所,也將近面臨廢除。」

茄興派出所在2019年10月初,傳出要併入杉林分駐所。早在1999年,木梓國小已經廢校併入杉林國小。現在木梓戶籍人口734人,常住的只剩三百多人。為了提振社區活力,木梓社區發展協會找上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大家決定要為自己,辦一場特別的活動。

火把節的主題,來自當地的自然環境,木梓里內有五處聚落,散布在狹長的山地和丘陵間。小朋友要讀書,走一小時是平常,住遠一點的人,一趟至少兩小時。2018年6月,木梓第一次舉辦火把節,有兩百多人參加,今年社區選在10月10日國慶日擴大辦理,並開放讓外地朋友一起參與。

嫁到外地的木梓女兒潘宜伶說,自己國中畢業就外出工作,離開木梓三十多年,為了參加火把節,一定排除萬難,「因為這是家鄉的大事。」同樣是木梓女兒的葉銀珠也提到,因為火把節漸漸被外人知道,「有名聲就能讓外地人知道木梓!」

1030-3- (70)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1030-3- (76) - 複製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高雄市杉林區木梓里的火把節。

傍晚五點後,天色逐漸暗下來。六百多人集中站在北辰宮正前方的廟埕和階梯上,一個傳一個,陸續點燃火把。出發前,大家齊聲喊,「點亮木梓、火把遊庄,歡迎你回家。」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專員葉晏慈是活動主辦人之一。她表示,活動設計是讓大家從白水泉聚落出發,經過紅毛山、木梓,再到茄苳湖。「這段路總共有3.3公里,讓大家一起走一段以前木梓小朋友上學放學回家的路。」遊客詹玲玲受訪時直呼感動,「看到社區從五十年前的事情,挖掘出這個故事,我真的很感動,木梓的故事是要木梓的人去挖掘。」

火把遊庄的終點站,是茄苳湖的玄龍宮。各個社區和附近學校的表演團隊,正等在廟前,要用歌舞、鼓陣、戲劇來歡迎,所有用腳愛山林、以火光照亮家鄉的人。

1030-3- (84)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社區和附近學校的表演團隊,在廟前用歌舞、鼓陣、戲劇,歡迎以火光照亮家鄉的人。

為了這場火把節,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已經籌備半年多。對木梓社區來說,活動辦得成功與否並非重點,關鍵的是,社區居民在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生活裡,展現互動默契、合作能力,也長出集體自信。

葉晏慈說「村民都知道,誰有什麼工具?誰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是在地人的默契。透過辦這樣的活動,讓他們聚集起來,一起討論村莊裡的事情,有助於他們再去幫助自己村莊的人。」

去年6月,火把節後兩個月,木梓社區發現村子還有能量,他們決定在沒有申請政府經費的情況下,開始推動服務老人工作,包含每個月兩次的關懷據點,以及一個月要完成126趟的老人訪視。

木梓的常住人口中,將近一半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因此社區工作的服務對象,會優先以老人為主。執行服務老人工作的志工有五到八位,農忙時人比較少、農閒時大家都可以出動。

1030-3- (108)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木梓社區推動的服務老人工作。

其中最年輕的志工,是來自中國海南島的陳華菊,大家都叫她「小菊」。雖然只有42歲,也不是在地出生的居民,但她卻是社區服務的主力。小菊說,剛來台灣的時候,哭了一個月,很不習慣,現在已經很適應了。「我自己也有公公,去關懷老人,好像我的心也是照顧我爸爸媽媽這樣,如果是有跟兒女住在一起的還好,要是真的是自己住的,我們更會關心,老人自己一個人,很可憐。」

為了探訪火把節起源,居民侯武戴特地從台南南化繞行上山,帶社區夥伴回到木屐寮老家。侯武戴說,以前他讀書的時候,木屐寮去木梓國小上學的學生有十五、六個。不過現在的木屐寮,只剩一戶人家。除了健行的遊客,很少有人來到這裡。

1030-3- (128) - 複製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為了探訪火把節起源,居民侯武戴特地從台南南化繞行上山,帶社區夥伴回到木屐寮老家。

走進老家,有如跨進童年的生活現場,侯武戴回到了過去,興奮介紹早期的生活用品,但一時之間又悲從中來。他流著眼淚說:「我會想起小時候,因為兄弟姊妹多,常常沒有東西吃,我是阿媽帶大的,每次回來都會流眼淚,都會想到阿媽。」

火把節不只是一場年度活動,更像是嘉年華會,讓木梓人重新看到自己。居民可以重建山上人的自信,滋養山林聚落的發展能量。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也透過一次次嘗試,奠定年輕人進鄉的社區工作模式。

1030-3- (138) - 複製 公視 我們的島【照亮歸山路】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透過一次次嘗試,奠定年輕人進鄉的社區工作模式。

葉晏慈說,「我是不會講客家話也不會講台語的孩子,但是來到這裡,開始學習台灣人的母語。一開始先聊生活上的小事,不一定要跟工作關,就只是關心長輩和他的日常,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型態。」劉美辰也表示,「因為認識木梓和老人,有很多拓展自己眼界的機會,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方法,這些學習是透過工作再回饋到我自己身上。」

想起木梓的火把節,不冷也不孤單,因為黑夜已經不再可怕,大家拿著火把一起走,走向未來也走回過去。總之,回家的路不遠,山上的家還在,這正是山村木梓要說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照亮歸山路】

11/18(一) 22:00首播
11/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