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丹能(沃旭能源前身)和EnBW以「0元」標下德國的風場,代表離岸風電不再依賴政府的保證收購(躉購)價。2018年3月,Vattenfall也以「0元」標下荷蘭HKZ I、II離岸風場,但預定完工時間較早,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座進入運轉且未受政府補助的離岸風場。離岸風電起步較晚的台灣何時會出現「0元」風場?答案就在明年第一季公布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
2018年在離岸風場第二階段(2020-2025年)評選過程中,台灣首度引入競標制,並出現2.2元-2.5元的破盤價。第三階段(2026-2035年)共10GW的評選預期採國產化與競標制並行。已有業者預估,不只一家能提出「0元」的競標價,可能出現零元大戰,但考量國產化、銀行融資,仍有變數。
綠電市場價格高 但政府收購可靠性更高
隨著今年11月離岸風電第一階段海洋風電完工、第二階段即將開工、第三階段10年計畫評選辦法預計明年第一季公布。無論是曾在第二階段獲選併網的開發商,抑或是打算加入戰局的新玩家,都已磨刀霍霍,準備爭取第三階段的10GW。
達德能源(WPD)董事長王雲怡分析,上次競標已經出現2.5元,而現在綠電的市場價格約每度3.3元。業者只要能將綠電賣到市場,就可以先用零元去投標。等取得併網資格後,再到市場找買家,等於政府不再需要補貼風場。
換句話說,只要業者能將合理價壓到3.3元以下,台灣就有機會出現「零元」競標。王雲怡預估,「每一家(離岸風電商)都辦得到,」但還有兩個變數。
綠電市場尚不成熟 銀行融資偏好穩健保守
變數一是銀行融資。王雲怡表示,銀行比較信任對台電簽購售電合約(PPA),尤其PPA一簽就是20年,未必接受私人公司的PPA。但他認為,如果2026年綠電市場更健全,這並非不可能。
另一位業界人士則持保留態度。除了考量政府尚未正式訂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用電大戶必須購買的綠電量,市場需求與能源局規則尚未出爐,討論成本仍有變數,另一關鍵也指向銀行。
他認為,如果收購綠電的企業是台積電等級,銀行融資意願就比較高,但這類公司數量有限。換言之,確實有機會出現「0元」競標價,但不至於「很多」。
國產化將提高成本 競標規則影響價格
變數二則是國產化。第三階段國產化勢在必行,但是由經濟部規定項目,或由廠商自行規畫?規則仍不清楚,業者各有偏好。據工商時報報導,2018年的競價因不需負擔國產化,才有每度2.2-2.5元的低價。第三階段的競標必須負擔國產化,據消息人士推估,競標價將落在3至5元間。
王雲怡認為,初期階段,國內產品確實會比國外貴,但長期下來,國內產品價格會降低,也會比進口商品更便宜。如果讓廠商規劃國產化的內容,廠商能提出比較合理的國產化價格。但如果經濟部設定100%國產化的話,風場成本自然會拉高。
王雲怡表示,如果先以國產化為門檻,再進行競標,當「0元」不只一家,將面臨難以選擇的情境。她建議兩者一起評選,例如國產化佔50%、競標佔50%,或國產化60%、競標40%等,相對比較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