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大紅牡丹 罕見黑海刺水母現身海生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洋中的大紅牡丹 罕見黑海刺水母現身海生館

2019年12月17日
摘錄自2019年12月16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屏東海生館最近成功復育罕見的大型水母─黑海刺水母,這款水母帶著飄逸而細長的觸鬚,頂著粉嫩紅色的碩大泳鐘,宛如海洋中奼紫嫣紅的大紅牡丹,一登場便吸引眾人目光。

「黑海刺水母」是英文名稱Black Sea Nettle 翻譯而來,學名為Chrysaora achlyos,又常稱為黑水母,不過其外表並不是黑色,而是豔麗的紅色或橘色,其觸手及口腕則多為白色及粉紅色;隨著體型逐漸變大,體色才會慢慢轉為暗褐色,因此被稱為黑海刺水母。

海生館表示,黑海刺水母泳鐘部位能夠生長至約1公尺,觸手及口腕更能長至近6公尺長,屬於大型水母之一。黑海刺水母被記載,與太平洋低鰭鯧的幼魚有共生關係,這些幼魚會游在黑海刺水母的泳鐘下,可以受到保護,免於遭受其他海洋生物的攻擊;直到牠們長大可獨立生活了,才會離開黑海刺水母到海洋中。

黑海刺水母在1997年才被列為新的物種,因此文獻記載並不多,一般認為,牠們極少出現在人類活動海域之中,而通常生活在更深且更平靜的海域,也因此牠們對於生活的水質等更為敏感、飼養難度也更高。

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黑海刺水母

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黑海刺水母

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黑海刺水母

照片來源:屏東海生館新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