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可以不吃不喝 但必須傳宗接代——嫘祖型大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可以不吃不喝 但必須傳宗接代——嫘祖型大蚊

2020年01月05日
文、圖:謝伯鴻(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執行)

3月驚蟄,自然谷雖無隆隆雷聲,但動物們都因氣溫漸暖而漸漸活絡起來。4月時序進入夏季,明顯感覺自然谷的昆蟲又更多了。由於步道後半段刻意維持原始狀態也少有人走,因此植物夾道、路面狹小,在行走中難免會碰到旁邊植物,總會驚起一些昆蟲。其中有一種昆蟲平常喜歡躲在葉背,當牠和其它昆蟲一起被驚飛時,急而緩慢的動作加上身上鮮橘色的斑紋反倒更吸引人注意,回想最近去國小上昆蟲課時,也有小朋友拍下牠的照片問我,因此決定帶大家認識這個美麗的小東西——嫘祖型大蚊。


停棲在葉子上的嫘祖型大蚊。攝影:謝伯鴻

你有看過嫘祖型大蚊被驚飛的樣子嗎?牠十分賣力的揮動翅膀,但小小翅膀卻被微胖身體的拖累。就看牠飛行腹部下垂,速度緩慢,而腹部那一節鮮豔的橘色就這樣掛在半空中……上上下下的。有些人在森林中看到這種生物,會一步向前將之打死!沒辦法,他的外型與人類討厭的蚊子實在太像,不由得被聯想到一塊。但還請大家手下留情,別濫殺無辜了,大蚊與蚊子雖都是雙翅目家族的成員,但事實上就算是蚊子也只有雌蚊因生產需要會吸食人血,而大蚊則因口器退化,在成蟲時期不但不吸人血,甚至不會進食。


背上有兩個由翅膀退化而成的平衡桿。攝影:謝伯鴻

大蚊在雙翅目家族中是最原始的一群,種類也最多,台灣的大蚊種類約有350種,牠們大多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區及自然環境,而嫘祖型大蚊就是其中常見的種類之一。嫘祖型大蚊在台灣一年約為兩個世代,大部份時間都是幼蟲型態,不同於蚊子的孑孓,嫘祖型大蚊的幼蟲反倒像是蛆,他們生活在潮溼的腐木中或積水的樹洞內以分解腐植質為食。經過一至兩週的蛹期,羽化後的大蚊成蟲多數是不進食的(部分種類會吸食花蜜、樹液),燃燒身體能量的唯一目標就是傳宗接代,當牠們找到理想的對象時,牠們跟許多昆蟲一樣尾部會接在一起呈一字型,但有趣的是牠們會以雌上雄下的狀態垂掛呈「1」字。在交尾結束後。雌蚊便會找一個陰暗潮溼的環境產下後代。


嫘祖型大蚊交尾。圖片來源:嗄嗄昆蟲網(CC-BY-NC-ND 4.0)

嫘祖型大蚊有著細長卻十分脆弱的腳,腳長可達身長的兩倍,但在掙扎時也很容易斷裂,因此常常發現六肢殘缺的個體。在森林環境中,嫘祖型大蚊的數量雖多,但牠也常常會被蜘蛛、蜥蜴及鳥類捕食,某程度來說也算是森林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吧。雖然嫘祖型大蚊在自然環境中十分常見且好認,但還是得注意有一些與牠長得相似的好兄弟,如銀背型大蚊、乾溝櫛大蚊、北埔櫛大蚊等等,由於牠們與嫘祖型大蚊一樣,腹部都有一段橘色斑塊,因此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錯認。銀背型大蚊的胸背板有明顯的白色花斑;乾溝櫛大蚊除了翅膀較黑外,在各腳脛節前端有白色的斑塊;而北埔櫛大蚊除了脛節有白斑外,在翅膀上有明顯的兩個黃斑。這些特徵都可以幫助我們與嫘祖型大蚊做區別喔。

昆蟲小知識:雙翅目昆蟲 
雙翅目昆蟲是昆蟲界的大家族,目全世界已超過85000種,而台灣已知的種類就超過2800種。不只數量龎大,它同時也是人類最討厭的昆蟲家族之一。一般昆蟲會有兩對翅膀(除少數目沒有翅膀外)。而雙翅目昆蟲顧名思義,牠們只有一雙翅膀,原本的下翅在長期的演化下退化成一對稱做「平衝棍」的構造,主要在飛行時平衝身體用。這時你猜到他們家族的成員了嗎?沒錯!我們常見的蚊子、蒼蠅、牛虻,甚至蛺蠓(小黑蚊)都屬於此家族。雖說這一家族的成員讓人類恨得牙癢癢,想除之而後快,然而牠在生態系統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是其它生物的食物來源外,牠們也是植物、農作物重要的花粉傳播者,同時也是生態界的清道夫。如果大自然少了牠們呀,除了會鬧飢荒外、我們所處環境也會變得騷臭不堪呢。


攝影:謝伯鴻。

中文名:嫘祖型大蚊
別名:嫘祖大蚊 
科名:大蚊科 
學名:Tipula(formotipula) holoserica
分佈:普遍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 
特徵:

  1. 體長15-17mm。
  2. 頭部及胸部為黑色,腹部基部為黑色而中段為橘色。
  3. 翅膀灰黑色呈透明。
  4. 翅膀上有翅痣,呈黑褐色。
  5. 成蟲口器退化不發達。
  6. 腳黑色細長。

生態:喜棲息在低海拔陰溼環境,平時休息時會躲在樹葉下方。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