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不少人已規劃連續年假闔家出遊,行程未定的讀者,不妨考慮到市郊或社區周邊的森林走走。例如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從台九線255.7公里處轉進即可抵達,林區內可徒步,租借鐵馬、甚至搭乘由鄰近社區經營的小火車穿梭林區,享受一段森林療癒之旅。
「森林療癒」(forest therapy)的概念,源自於相關文獻指出,自然環境能提升人們正向的生理狀況、認知與健康情形,進而達到恢復效益。而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也從2018年起,開始邀集大農大富周邊社區,一起利用這片林務局十年有成的人造森林,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療癒」(forest therapy)活動。
林試所植物園組董景生組長率領的研究團隊認為,廣闊的平地森林鑲嵌田園風光的縱谷景觀,充滿魅力性;而廣闊的平原、山景、景觀花海與裝置藝術,極具延展性與連貫性,形成豐富的空間結構與連貫性,可發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森林療癒活動,若能結合地方豐富的森林生態,以春天賞花、夏季賞螢與賞鳥、秋冬賞楓,展現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社區風采的概念。
董景生也強調,在推動森林療癒時不只要關注參與者的健康效益,更要把森林療癒背後的地方社會關係與文化價值凸顯出來。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為人造林,此區位於花東縱谷北段的中心處,由林試所所長張彬在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長任內建立。張彬轉任林試所所長後,積極推動社區參與,希望將平地森林公共資源轉化為社區資本,與偏鄉居民共同創造森林新價值、振興山村經濟。
提倡「新公有物」概念 讓平地森林成為地方經濟助力
董景生則指出,林試所這項活動與提倡「新公有物」(New Commons)的概念相扣連。「新公有物」一詞強調人、自然資源與社區健康必須有良好的串聯,才能達到社區永續發展和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不同過去傳統公有物的討論,將焦點放在「高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新公有物」的概念主要側重在「不被賦予市場經濟價值」的人工林與次生林。
為達到此目標,研究團隊從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個面向進行實際調查與資料收集,並邀請相關學者分享學理及提供講座,與在地居民共同腦力激盪社區所能提供的森林活動項目、地方特色料理(利用當地食材的健康料理),藉此達到活化地方、重新定位森林機能的目的。
研究團隊也透過量表與試驗證明療癒效果,讓森林的新價值凸顯出來。
此外,研究團隊期待,森林療癒效果若能與地方觀光結合,將產生森林的新價值;為了達成這個途徑,可培力地方運用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活化偏鄉社區的生活、生產與生態,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