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金門紀事——一場雨鼓舞了所有的生命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2020回金門紀事——一場雨鼓舞了所有的生命

2020年02月09日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古寧頭海埔地,雨後的天光。

近年來回老家的時間短,和媽媽與家人相聚之外,我和怡賢大都把時間留給了海埔地的晨昏散步。母親說,近年苦旱,高梁已三年欠收。海埔地的潺槁樹看起來快渴死了,朴樹、苦楝冒出了芽,甚至有了花苞,叢生的雀梅藤則有了點點新綠。


古寧頭海埔地一景。攝影:李根政

初一晚上,難得下了整夜的雨,讓乾旱的土地和植物得到潤澤,內海的岸邊都是在覓食探頭的魚,魚塭和雙鯉湖的野鴨和鷸鴴類候鳥也聚集熱鬧了起來,除了常見的花嘴鴨,也來了成群色彩鮮明澤鳧、琵嘴鴨,還有線條體態很潮的反嘴鴴。

一場雨,似乎鼓舞了所有的生命。

田間的樹木和灌叢,是金門農田特別的風情,也成了野鳥重要的棲地。環鵛鴙華麗的雄鳥,一身樸素保護色的雌鳥,難得一見的鵪鶉,笨拙的褐翅鴉鵑,總是來不及看清楚就躲進這樣的樹灌叢。


田間的樹木和灌叢,是金門農田特別的風情,也成了野鳥重要的棲地。攝影:李根政

過去,從湖下到金城的的慈湖路兩側,樹灌叢和小小落差起伏的丘陵景緻,十分迷人。如今因為金門大橋的興建和住宅的擴張,大都已經消失。古寧頭南山聚落的農田,則尚未面臨開發的壓力,依然保有。

這是我認為金門最重要的鄉村景觀。少數僅存的野生植物生育地。然而,這些樹灌叢之所以被保留,並非金門人的保育觀念,最可能的因素是「風水」,南山是古寧頭最早的聚落,六百多年來陸續埋葬了先人的遺骸,有些墳地並無墓碑,甚至清明時節已無後人祭拜。

但耕種的人多數知道可能有「黃金」不會輕易觸怒先人,久而久之,就長成了一小片多層次的森林。如果再連結鄰田間農人種植防風之用的芒草,就會形成了一個長條形的綠帶。


這些樹灌叢之所以被保留, 並非金門人的保育觀念, 最可能的因素是「風水」。攝影:李根政

近年來,以機械化作業種植的麥子、高梁,往往粗暴移除了田埂,讓地主找不到自己和鄰田的界限,少部分的樹灌叢也被夷平。另一個威脅則來自部分農民引火焚燒。

什麼是有效的保育制度或文化?金門的風水禁忌形成的野生動植物棲地,提供另一種思考。不過,在這個位於中、台交界的最前線,看著對岸高樓不斷拔地起,這片土地能否抵擋開發或戰爭衝突?談生態保育,會不會是短暫的奢侈?


從金門海岸即可遠眺中國。攝影:李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