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更大更高 2024年登場的海龍風場 模擬15MW風機闖關環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風機更大更高 2024年登場的海龍風場 模擬15MW風機闖關環評 

2020年03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風機進展快速,台灣第一個商業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在去年以單機6MW的風機登場,預計2023年施工的風場已經在為15MW風機做準備。海龍二號與三號風場希望將原本規畫的6~9.5MW風機提升到11~15MW,環保署今(6日)進行環境差異分析報告審查。

海龍二號、三號風場位在彰化外海45-50公里,屬於離岸較遠的風場。海龍風電表示,科技進展,單機裝置容量更大,風機數量減少,打樁時間減少、剩餘空間更廣,對環境相對有利。

此外,海龍也表示,如果這次環差通過,將向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採購11~15MW風機,促成該公司在台生產的大風機機艙,讓先進技術與產業鏈留在台灣。

不過,風機容量加大,風機葉片直徑也從151公尺增至230公尺,海龍卻未依比例增加風機間距,恐影響鳥類通行空間。此外,風機加大也影響打樁噪音、時間、海床等,在海龍的報告中缺乏相關數據與檢討。環評結論要求補充資料後再審。

風機發展歷程圖(圖片來源:various;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風機發展歷程圖。圖片轉載來源: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邁向大風機 間距縮短 對鳥類影響未明

海龍風場由加拿大商北陸能源(NPI)及新加坡商玉山能源合資開發。2017年通過環評,2018年海龍二號通過遴選取得2024年300MW併網資格;另在競標階段取得海龍二號232MW、海龍三號512MW的併網容量。

海龍二號因臨近航道而縮減了40%面積,為達到併網的商業規模,海龍決定改採更大的風機。改用11~15MW的風機後,海龍二號、三號風場分別可減少28支、44支風機。

海龍強調,風機減少,風機距離也會加大,對環境影響會更少。不過,在盛行風向(風的主要方向)的風機距離雖然加大到1320公尺,在非盛行風向上,卻要從755公尺降到660公尺。

環評委員估算,扣除風機掃過的半徑後,鳥類真正通行廊道降到430公尺,比原先的600公尺大為下降。海龍卻未說明飛行廊道減少後的影響。雖然盛行方向的間距變寬,也未必符合鳥類飛行方向。

經過環評委員一再質疑,海龍最後坦承,風場面積有限,要維持原本環評承諾的間距(盛行風向為葉片直徑七倍、非盛行風向為五倍)將讓風機數大幅下降,無法符合經濟效應。

11

海龍風電擬採納大型風機,策略長蔡倩傑說明風電間距的問題與影響。攝影:陳文姿

布局大型風機 環境考量仍需具體

2018年奇異(GE)提出12MW風機計畫,各風機廠也都努力朝13MW以上風機進展。海龍風電策略長蔡倩傑指出,西門子歌美颯已將11-15MW風機納入「機艙2.0」的布局,規劃在台生產亞洲最先進的大型風機機艙。如果海龍不採購大型風機,將連帶影響台灣發展大型風機供應鏈的機會。

海龍希望委員考量,支數減少後,打樁時間減少、對海床影響變少、鳥類飛行空間加大,這些都是正面影響。

環委則表示,並非反對大型風機。但風機變大後,基座變大、打樁深度變深、打樁時間加長,對海域水質的影響都會改變,海龍卻未提出合理性數據分析,要求補正資料再審。

0306-2

海龍風場模擬15MW風機,雖然風機數減少、但在非盛行風向上,間距卻可能變短。圖表來源:環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