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要能更美好 需要城市的遠見
COVID-19 疫情之下,各國封城措施改變運輸需求,將對城市型態有極大影響。而由全球將近100座城市組成的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則成立了 「COVID-19經濟復甦全球城市專案小組」(Global Mayors COVID-19 Recovery Task Force),於5月7日發表「切莫重回舊常態:COVID-19經濟復甦市長宣言」(“No Return to Business as Usual”: Mayors Pledge on COVID-19 Economic Recovery),提出了下列原則:
(1)復甦不應是回歸「一切照舊」, 因為那樣的世界,增溫超過3°C甚至更高;
(2)最重要的是,復甦工作必須以堅持公共衛生和科學專門知識為指導,以確保生活在我們城市中的人們的安全;
(3)優質的公共服務,公共投資和增強的社區應變能力將成為復甦的最有效基礎;
(4)復甦必須解決因危機的衝擊所暴露的公平問題,例如,應讚揚在危機時至關重要維生系統的工作者,並給予相應的補償,政策必須支持無家者們;
(5)復甦必須提高我們城市和社區的韌性。因此,應進行投資以防範包括氣候危機在內的未來威脅,並為受氣候和健康風險影響的人們提供支持;
(6)氣候行動可以通過使用新技術以及創造新的產業和新的就業機會來幫助加速經濟復甦並提高社會公平性。這些將為我們的居民、工人、學生、企業和外來訪客帶來更廣泛的利益;
(7)我們致力於盡我們所能和市政府的力量,以確保經歷COVID-19後的復甦是健康、公平和永續的;
(8)我們承諾使用我們的集體倡議能力和個別城市的具體行動,以確保各國政府支持城市和城市所需的投資,以實現健康,公平和永續的經濟復甦;
(9)我們承諾使用我們的集體聲音和個人行動,以確保國際和區域機構直接在城市投資,以支持健康,公平和永續的復甦。
除了宣言以外,跨國城市聯盟最珍貴的資源是知識共享,C40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落實指引」,包括如何提升檢測量能、適切規劃社交距離、保護醫護人員等防疫階段所需的資訊,更有各城市實質防疫策略的分享。目前跟經濟復甦與振興階段比較有關的落實指引建議,則是「以單車騎士、行人為優先的更安全、更強健的復甦策略」(Prioritising 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for a safer, stronger recovery)。
人本交通作為綠色振興要素
「以單車騎士、行人為優先的更安全、更強健的復甦策略」中不僅強調從防疫角度來說,步行與單車為較為安全的移動方式,而且面對COVID-19時,步行跟單車更有助於提升市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哈佛研究指出PM2.5濃度每增加1µg/m³,感染COVID-19風險增加15%,以步行跟單車則可有助降低空污。在此落實指引中,則進一步提出「增加共享單車服務覆蓋」、「改善人行道、單車道基礎設施」、「加嚴行車速限」、「支持單車修復、步行導覽團等就業機會與商業模式」等政策建議。
實際上,也有蠻多城市已將「以單車騎士、行人為優先」納入其經濟復甦與振興規劃,包括疫情重災區的米蘭、紐約市等。而巴黎方面,除了市政府提出強化腳踏車道投資的規劃以外,法國環境部更將提供單車騎士50歐元修車補貼,並將設計機制鼓勵僱主可以提供騎單車通勤的員工最多達到400歐元的通勤補貼。
打開台灣城市的振興想像
五年前單車熱時,各縣市均將佈建單車道列為政績,但多是落於休閒想像,而非通勤。前幾年為了回應民眾對於空污議題的關切,各縣市在自治條例中均納入空品淨區,要試著限制燃油汽機車的進入,但多因民眾反彈,鮮少落實。而在2018年空污法修法時,也付予縣市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的權利,報載已有13個縣市提出規畫,但目前多是打算劃設於風景區與港區,而非嘗試解決市區內空氣品質問題。
另一方面,在進入前瞻基礎建設第二階段預算編列之際,地方民意代表關注的重點是可否將造橋修路的需求塞入其中,仍是傳統運具想像。因此交通主管機關,在前瞻基礎建設第二階段預算編列之際,則應依循2020年版運輸政策白皮書中的「整合都市發展與交通管理,建構人本交通環境」的政策方向,要求城鄉建設中相關預算應撥用於人行道與單車道的佈建,方符合前述國際城市將人本運輸作為綠色振興必備要素的概念。
然而預算的爭奪,絕非僅靠主管機關的規劃能力,在地團體的監督與發生均極為重要。而日前已有多個團體聯合發表綠色紓困聲明,亦指出前瞻基礎建設第二階段應要有經濟振興與解決氣候危機的雙贏想法。然而前瞻基礎建設議題涵蓋繁多,後續政策監督上需要更多地方團體的投入。 而人本交通這個議題,應是可擴大參與之處。而前述國際城市的案例,也可作為向大眾溝通綠色振興概念的素材,開啟對於新社會的公共想像。
※ 本文轉載自作者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