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湧泉、保穀種 尼泊爾及中國西南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護湧泉、保穀種 尼泊爾及中國西南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策略

2020年06月15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EbA)是利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的功能,來協助民眾調適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是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策略的一部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易受氣候變遷風險的地區推廣EbA和永續發展,教導當地居民及政府維護生態系服務的重要性,提升其面對氣候風險的能力。

不過,要如何實施EbA才能確實有效?有實例證明和標準的操作方法提供參照嗎?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UNEP-WCMC)自2015起便展開一項研究計畫,希望提出EbA的實證並加強有效政策和作法的推廣。

IUCN在尼泊爾潘切斯地區實施山地EbA計畫,保護森林集水區和水資源。圖片來源:Anu Adhikari/IUCN (CC BY-NC 2.0)
IUCN在尼泊爾潘切斯地區實施山地EbA計畫,保護森林集水區和水資源。圖片來源:Anu Adhikari/IUCN (CC BY-NC 2.0)

這項計畫與非洲、中南美、亞洲等12個國家的13個地點合作,不僅說明EbA如何改善當地社區的生活,同時製作了操作指南供各國政府參考,期許未來在制定相關氣候變遷因應政策時,將EbA納入主流化。以下說明尼泊爾及中國的案例故事和相關策略作法。

尼泊爾:復育山地生態系、保護集水區  湧泉再現

IUCN和聯合國組織於2011-2016年在尼泊爾潘切斯(Panchase)地區和尼泊爾西部推動「山地EbA計畫」。這片森林擁有天然的山地生態系,包括闊葉林和混合林、小型湖泊等,亦有舉世聞名的蘭花多樣性。

由於雨季和乾季分明,潘切斯地區受氣候變遷影響顯著,雨季時大雨猛烈而急促,雨水還未滲入地底就快速流向大海,因此當地的水資源越來越稀缺,過去曾經豐沛的湧泉也慢慢消失。

當地經濟主要仰賴自給性農業,而氣候變遷為居民的生計帶來相當大的挑戰。IUCN與尼泊爾森林環境署合作,教育民眾如何透過生態系的調適作法來改善土地蓄水的能力、保護湧泉並善用水資源。


潘切斯地區有許多大小水池,對於水資源的保護和居民生活和農業用水有重要意義。圖片來源:Aleksandr Zykov@Flickr(CC BY-SA 2.0)

相關工作項目包括:復育生態系以減少山崩和土壤流失的風險;修復濕地、湧泉和池塘,確保能持續供水;維持並加強土壤的健康和肥沃度,增加旱季時作物的生產力及土壤濕度;推廣生態旅遊,提升當地民宿業績,以增進居民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實現生計多樣化。

IUCN協助當地居民共同保護山林集水區,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同時鼓勵居民在自家旁設置菜園,種植可食蔬菜和草地,涵養土地,減少土壤沖刷侵蝕。IUCN也協助居民修繕散落在山地中的60多個水池,恢復其蓄水功能。隨著居民對生態系保護意識的提升,及各項保育措施的實施,土壤得以涵養水源,原本乾涸的水池也開始蓄滿水,湧泉持續冒出,居民在生活和農耕上用水無虞。

保護好上游集水區,下游的其他社區也同樣受益,不再受乾旱之苦。當地婦女說,原本必須長途跋涉去取水,如今住家附近就有源源不絕的湧泉冒出,對於家庭用水和餵養牲畜都變得更方便。EbA計畫也教她們如何節約用水,讓珍貴的水資源回到土地。


改善水資源的取得,尼泊爾潘切斯地區的婦女免長途跋涉取水。圖片來源:Aleksandr Zykov@Flickr(CC BY-SA 2.0)

研究發現,民眾參與式的程序,對於提高社區調適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潘切斯地區的生態系復原力因而獲得改善,生態系服務得以恢復並維持,尤其是在集水區。居民面對氣候變遷的脆弱度降低,同時創造了許多社會公共利益。

研究人員也發現,對潘切斯的人口和生態系本身而言,他們的獲益某種程度上非常仰賴所在的地點。這說明了成功的EbA計畫所需的政策方針,亦即不論在國家、地方和社區層級都須有健全的機制,以及知識、技術和資源。IUCN尼泊爾專員Anu Adhikari指出,「相較於其他調適作法,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是很可靠的投資,但是往往在國家的決策流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

中國:參與式育種和社區支持型農業  讓少數民族農民獲益

另一案例,是針對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與當地社區合作,在雲南和廣西省進行「參與式育種」(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和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學習計畫,IIED特別針對其政策和作法加以解析。

2000-2016年,中科院在雲南和廣西的10多個山地少數民族社區進行這項農業計畫。這些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然而許多少數民族卻過著貧困的農村生活。該計畫與農民合作進行許多創新和策略開發,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雲南哈尼族採用魚鴨共生種植有機稻米,為世界農業遺產。圖片來源: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CC BY-NC-ND 2.0)

計畫的宗旨是將適應當地乾旱氣候的地方品種加以改良,並就地保護,尤其是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作物;保護作物多樣性及具韌性的地方品種,以因應糧食安全和氣候調適。

實際的操作項目包括:直接與農民合作進行參與式育種;在官方農業研究系統內保存能夠調適環境的地方品種,提升對此必要性的認知;修改政策,支持遺傳多樣性的地方種子系統,並確保農民因此獲益的權利;以及透過與城市市場的連結,推廣有助於氣候調適與營養改善的農業生態系農作模式。

當地的傳統農業操作方法因此被找了回來。例如農民控制蟲害的傳統技術:與魚鴨共生的有機稻種植方式;種植艾草,用艾草的煙來驅蟲;在稻田和小麥田旁種植香葉天竺葵(Pelargonium citrosa),利用其香氣來防止害蟲。農民還用傳統的堆肥和魚糞來製作肥料,改良土壤。

另一方面,農民在科學家的協助下,透過參與式育種,改良和開發新品種玉米,不僅更能適應乾旱和病蟲害,且產量、品質和適口性都更好。參與式育種將本地的地方品種和傳統知識,以及外部的品種改良和科學知識連結起來。農民和研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確保這些因地方遺傳資源而獲得的經濟和非經濟利益,都能公平地讓在地農民獲益。

當地婦女參與作物保種的任務,有「玉米媽媽」之稱的張秀雲因而改良出30多種作物種子。她說,「如果失去種子,我們便失去了生活和生產的能力。」說明當地長久以來保種的重要意涵。


中國雲南少數民族保有的多樣玉米品種。圖片來源:IIED (CC BY-NC 2.0)

社區成立了種子庫,進行品種登記和交換中心,並進一步與國家和地方層級的種子庫連結。此外,農民也努力為其增值的綠色產品尋找新市場,例如透過與農場直送的都會有機餐館及農民市集合作,增進城鄉間的交流與連結。

研究:各國政府未能將EbA納入政策主流化

不過IIED的研究指出,中國許多地方和省級社會,其制度和政治障礙對於實施EbA是種挑戰。尤其是,政府對於農民種子系統和相關傳統知識的認可,在政策面或補助上都缺乏支持。

此外,農民的參與和發言權在決策過程中受到限制。例如,地方政府與社區之間缺少有意義的交流,而政府推動的城市發展或大壩建設,使農地大幅減少並破壞其生態系。同時,旅遊政策通常只讓大型旅遊公司受益,而不是當地社區。整體來說,中國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上,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和以社區生計為考量的作法,並未納入其實際範疇。

IIED的研究說明,EbA有效因應氣候變遷風險的方式,是透過保護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功能,善用在地智慧和環境保護,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經濟上的收益。然而研究也顯示,各國政府在主流政策中採用EbA仍不足,建議在政策制定過程時,各政府單位與利害關係人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把生態系為基礎的作法納入政府的決策之中。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