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親炙土地書寫 《pasikau種是為了你》圖文書傳承小米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以身體親炙土地書寫 《pasikau種是為了你》圖文書傳承小米文化

2020年09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東報導

台東桃源pasikau部落祭祀廣場,傳出報戰功渾厚響亮的聲音,向祖靈、族人宣告,失落30年小米種植傳統再度引回,不管是保種、復種小米都不成問題,也讓傳統文化有了實踐場域;這些事蹟更透過新書《台東桃源部落:pasikau種是為了你》出版,將過去布農祖先流傳的生態智慧傳遞下來,為族群永續貢獻心力。


台東延平鄉桃源部落,用自己的語言叫喚回6種小米名字,要讓失落的文化鏈結重新長回土地。攝影:廖靜蕙

恢復布農族小米名字 捲動部落種回遺失的價值

三年前,林務局台東林區管處委託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台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計畫」,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在30年來不曾種植小米的桃源部落,引回小米種原、種出飽滿的小米穗。

桃源「pasikau」部落是一群日治時代從內本鹿遷移到此處的郡社群布農人,原居住於此地的卑南族人,則迫遷散居於鹿野、龍田、初鹿等地,只留下「pasikau」的卑南族語,告訴後來的人,此處原是一片竹林。也許是不斷遷徙的因素,使得桃源部落逐漸失落與小米的關係。

對布農族而言,小米是無比神聖的作物,也是傳統主食,部落生活歲時是隨著種植小米的節奏更迭,小米多寡代表家人勤奮以及富有程度。意識到小米文化斷鏈造成的危機,使得在桃源國中小擔任族語老師的胡欽福(Tama Bukun)與張麗珠(Cina Lahu)夫妻,擔負起找回小米品種「保種」並重新「種」回來的任務。

1日的新書發表會上,集合部落老中青少。三年前向海端鄉布農族部落老人索取的傳統小米品種,目前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小米有6種,現場由孩子以扁擔挑著,環繞全場。並由hudas(當地布農語耆老的尊稱)教導現場與會者小米的叫法。

「maduh」是當地布農人指稱小米的拼音,尾部分岔的小米,就以「mababanga」形容;像月桃花瓣般層疊的,就在maduh加上「kalibuah」;「maduh tamunus」小米穗又短又粗;「maduh hanivalkuis」形容小米穗細細瘦瘦又漂亮;佈滿絨毛的小米是「maduh duhlasaz」,顏色偏紅的小米就叫「maduh madanhas」。

現場的hudas,一次又一次的念著小米的族語,與會的大人小孩也跟著一次一次的熟記。部落有人以文字紀錄這些回不去的記憶,讓hudas很感動。

胡欽福解釋,小米的種類非常多,透過耆老們訴說小米的記憶,好不容易找出6種小米種原,不只找回種原,還有與生命連結的記憶。這幾種小米,在他提供的部落小米田中穩定種植中,他也將自己的家開放為「種籽教室」,成為桃源國中小學習場域。


《台東桃源部落:pasikau種是為了你》紀錄布農傳統文化以及小米知識,除了豐富的圖像與傳統知識,還教讀者怎麼使用小米做成堪比米其林等級料理。攝影:廖靜蕙

用身體傳頌小米的書 豐富山村田野圖像

「過去台灣生活在山區的許多原住民會在部落附近的坡地種很多小米,小米需藉由持續種植維持種源;不同的小米種來給不同需要的人吃,像生病的人、老人、做月子的婦女等,除了主食用的小米,其他的都只種一點、一點的。」甫卸任的台東處長劉瓊蓮,在序中如此寫著,在這幅圖像裡,也有野生動物,尤其是山麻雀更是緊緊地連結著小米耕種。

當他得知這個故事,一幅鑲嵌不同小米、有著山麻雀啾啾叫囂催促小米長大的傳統山村景象浮現他腦海。「小米必須透過不斷地種植來保種。我想著如何能讓部落的人願意以傳統自然的方式多種小米,還要種不同的小米,藉由多樣性小米種植讓山村部落的環境生態更友善,生物多樣性更豐富。」

三年前開啟的「台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以此為藍圖,輔導台東縣金峰鄉境內排灣族小米的文化復育、海端鄉崁頂部落以家庭農場營造多元小米生態田及延平鄉桃源部落復種小米田,同時陪伴卑南族利卡夢部落以民族植物發展綠色經濟的可能性。

提到為什麼與原住民生態智慧和傳統文化連結很重要?劉瓊蓮說,過去原住民在使用自然資源,無形中建立了約制的生態原則,隱含著維繫人類存亡、當代永續的關鍵。找回這些失落的禁忌與文化,也是探索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之道。「這個過程並非是回到過去那種生活,而是把這些原則和精神,運用在當代的自然資源管理上。」

「這是一本用身體來說小米故事的書,部落孩子向耆老學習親手種小米,種回30年前便已失傳的小米,也種下自己與土地應該有的倫理關係。」陽美花在序中寫著,對於30年未曾種植小米的桃源村Pasikau族人而言,種下小米,是種下說故事的能力,也種下部落孩子身為pasikau(桃源)部落族人的文化自信。


種回小米雖然辛苦,對老人家則是看到振興傳統文化的希望。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報戰功宣告新書出版 融入布農文化很現代

新書發表的前一天是桃源國中的開學日,迎來14位新生,今天在眾人的祝福下,由台東林管處長、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等外界嘉賓,以及學校老師,親自為新生配戴傳統手作的菖蒲(ngaan)項鍊。

布農族傳統的嬰兒祭,為新生兒命名時,同時贈送以ngaan做成的項鍊。張麗珠解釋,菖蒲的香味具有療癒效果,有祈福避邪的功用。過去小孩不舒服時,老人家也會咬碎ngaan的莖葉,抹在孩子額頭上,認為具有療效。為新生佩戴菖蒲項鍊,預祝進入新環境,學習順遂、身體健康。

桃源國中校長李紹平致詞時勉勵學生,佩戴菖蒲項鍊不僅是祈福,也希望是責任的承擔、文化的傳承,將布農文化融入生活中、發揚光大。


桃源國中校長李紹平(左)以及老師們,為新生配戴手作菖蒲(ngaan)項鍊,預祝孩子適應校園生活,健康成為良善的人。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新書發表以報戰功的方式,向天地宣告種回小米,傳承傳統知識。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傳統布農族男子會以報戰功的方式,公開展現自已能力。此次,族人也以報戰功宣告新書出版。族人邀請了書中作者,包括耆老、桃源國中學生、台東林管處代表、封面設計藝術家大海以及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都受邀參加。

台東林區管理處也將本書的著作權,授權給桃源部落,現場也象徵性的在大型看板簽署授權同意書。發表會最後,由部落致贈「禮肉」給參與的作者及協力單位,充分展現布農文化。

以畫筆延續文化 詮釋神話傳說各有依據

繼去(2019)年出版充份展現「鑲嵌」於森林花草中的傳統知識——《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並榮獲今年金鼎獎政府出優良出版品圖書推薦;新書集合桃源部落老中青少55位作者,以感性與知性兼具的敘事風格,找回小米種原,並以身體力行,種小米、傳遞布農族文化榮光。

一本保存傳統知識的書,難免讓人有生硬嚴肅、僅供參考的印象;但是這本書不僅邀請來自捷克的畫家海大海(Adam Renč)以原住民神話創作多幅畫作,更集合了桃源國中學生的畫作,活靈活現地將部落神話、傳說,或當代農人準備採收成熟的小米、紅藜的情景,描繪出來,構成熱鬧繽紛的圖文書。

這些畫作在發表線現場展示,其中,當熊把豹畫出美麗如雲朵的花紋、而豹卻偷懶把熊全身潑黑只以白色在頸部打勾(「V」)的故事最受學生愛戴、描繪。

學生古聖祥以擬人化的手法,呈現黑熊被騙後憤怒的情緒,以及雲豹面對黑熊時的表現,獻祭的野豬血流成河的情景,讓現場驚恐指數不言而喻(54-55頁)。來自獵人家族的他,曾與家人前往內本鹿溯源,11天時間雖然走得很累,但沿途的自然環境很美,讓他留下美好的印象。

學生余碩漢筆下的黑熊似乎較能接受好友雲豹的偷懶行為,「好朋友犯錯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道出人際關係的眉角(56-57頁)。部落傳說中,蟾蜍與紅嘴黑鵯在大水中,為了救布農族人,前仆後繼不惜身上起水泡、嘴巴燙傷,也要傳遞火種。學生胡睿媜透過畫作詮釋,原來這個行為是「為愛犧牲」(52-53頁)。

書封設計者海大海,二年前受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黃正德邀請,以耆老口述歷史故事,畫出一幅幅具立體透視感的作品,不但賦予古老傳說當代詮釋,也帶給族人嶄新的視野與想像。來自捷克的他,因為喜歡海而由布農族友人命名為Tahai,又因原住民部落裡濃濃的人情味及香醇小米酒,留在台灣超過12年。


透過孩子們的畫筆,詮釋對古老傳說的意義。胡睿媜認為,愛使得蟾蜍與紅嘴黑鵯願意犧牲奉獻。攝影:廖靜蕙


捷克畫家海大海結合原住民神話傳說,為新書創作多幅畫作。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卸下教官工作之後,從事有機農業的種植的胡欽福認為,這項計畫的價值不僅是單純找回小米,布農族所有的祭儀、禁忌,所有的倫理道德、做人處事,都和小米有關;和大自然的關係,也是從小米。找回小米代表找回布農遺忘的文化和生態知識,這是讓族人最感安慰的事。

「我們現在正在追趕著時間,追尋部落長輩腦海裡的故事,部落族人共同的記憶,也是活著的歷史。」胡欽福說,過去布農文化是靠口耳流傳,有了文字紀錄,更該將說故事的能力傳給下一代;即使年輕人出外打拼,他仍期許無論走多遠、多久,這裡保有一個完整的家,叮囑著「不要忘記回家!」

《Pasikau,種是為了你》
從部落耆老的訪談、國中學童的視角,紀錄台東桃源部落布農族與小米、周邊植物的互依互存,也紀錄了流傳在布農族人生活記憶中的神話故事。內文章節包括:
Pasikau有夢—神話篇
Pasikau非日常—祭儀篇
Pasikau有種—植物篇
Pasikau日日—生活篇
Pasikau小米保種
Pasikau小米正名
Pasikau米其林釀酒及Pasikau米其林料理
ISBN/ISSN:9789865449278
出版日期:2020/08
作/編/譯者:胡欽福,陽美花
出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