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本流傳餐桌的書 利嘉部落老中青三代 記錄55種民族植物《你是我的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寫一本流傳餐桌的書 利嘉部落老中青三代 記錄55種民族植物《你是我的菜》

2019年10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東報導

每個民族稱呼可用植物的語言,隱藏著生態密碼,是留給子孫的遺產。隨著《森林法》逐步恢復原民自然資源使用權利,重拾傳統知識也在原鄉部落復興。台東縣卑南鄉利嘉部落即在林務局台東林管處計畫支持下,書寫記錄前人生態智慧,出版《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

不同以往邀請專業團隊進行調查記錄,這本書作者,集合部落老中青三代70餘人,透過口述、繪畫、採集、紀錄等方式,共同參與民族植物的紀錄與書寫。利嘉國小參與報導的四年級朱宇琁,把書放在案頭上。「因為書中有我的畫,還有mumu(祖父母)告訴我的故事!」台東林管處長劉瓊蓮說,這些傳統知識屬於部落、要回歸到部落。

參與書籍紀錄繪畫的利嘉國小朱宇琁(右)與陳文政,展示他們在書中的貢獻。攝影:廖靜蕙
參與書籍紀錄繪畫的利嘉國小朱宇琁(右)與陳文政,展示他們在書中的貢獻。攝影:廖靜蕙

傳統知識:化平凡為不朽

常見的血桐樹,一般人平日看到可能只是乾瞪眼、默默從樹下走過。到了利嘉部落的耆老手上,有如施展魔法般多用。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長劉瓊蓮即於序中,提及完全不同的經驗。

在一次部落風味晚餐中,享用血桐葉飯糰的經驗,他形容,「解開草繩刹那,完全展開的血桐葉呈現出獨特的美麗脈紋,讓人為之驚艷,襯托著單純的米飯更為潔白晶瑩美味……」而血桐葉驚人的魔力,即來自於部落千錘百鍊的生存智慧。

蓋飯、包飯糰只是平日賺走血桐香氣的方法,若遇火氣大、嘴破,還可烤樹皮助結痂。為了不讓這些用途失傳,台東林管處啟動民族植物書的書寫,《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就記錄了血桐(卑南語拼音auvuv/vaur)的好處。

「像血桐、構樹、山黃麻、鹽膚木等這些森林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力及韌性都超強,到山區一定遇到,直覺上認為它們太普通了沒甚麼稀奇。」即使如劉瓊蓮這般長久踏勘山林者,對於以森林為家的部落族人賦予它們傳說故事、淋漓盡致的利用在生活上,仍感驚奇佩服。「這些是部落對森林植物最高的尊敬。」

此書以一年多的時間,挑選了55種生活中常見的山林植物和田野蔬果為主角,邀請部落頭目、耆老、村長、母語老師,帶領小朋友,約70多人,一邊學習以母語教導、學習利嘉生活植物。動員這麼多人來記錄民族植物,過程相當不易。劉瓊蓮解釋,目的是希望將知識回歸給族人。「他們是傳統知識的擁有者。」

台東處長劉瓊蓮(右)將民族植物的書寫朝向,將知識回歸給族人。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台東處長劉瓊蓮(右)將民族植物的書寫朝向,將知識回歸給族人。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從植物命名找生態知識

10中旬,台東氣候晴朗微涼,陽光照在臉上暖暖的,是一個舒服的天氣。利嘉部落文史工作者吳金朗,在利嘉國小涼亭裡,娓娓道來出書的目的。因意識到族人越來越少使用母語,眼看著族語逐漸消失。「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族語,族語消失了,就不用談文化了。」

民族植物知識,是傳承卑南族生活習慣的方式,因此吳金朗和村長林肯毅兩人在社區發展協會表達,希望教導年輕輩山林知識以及卑南族傳統技藝,並從野菜的認識起步。「認識這些祖先們在山裡常使用的植物,野外求生至少不會餓死。」

保存族語的意義在於,指稱物種的方法隱含著對這個物種的認識與理解;保存了語言,等於保存了這個物種和人類的關係,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視生物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吳金朗和林肯毅就舉例,利嘉likavung(音:利卡夢),原意是帽子。他們的祖先來到此地,看到芋頭葉肥美如巨大的帽子,likavung就是形容這片土地的肥沃。

過溝菜蕨(過貓)是台灣社會常吃的一道菜,但「過溝菜蕨的親戚」,可能讓人一臉迷茫。原來是指過去傳統上常在山中採集的廣葉鋸齒雙蓋蕨。pa’at(拔哈)對族人是太好吃而發生的驚嘆,這對於吃過過貓就滿足的平地人,真是難以想像的美味!

卑南語purihin原本是形容長得漂亮的女生,含有讚嘆的語氣。台東火刺木因為果實艷紅、非常美又好吃,因此也叫purihin。台東火刺木、毛柿、椬梧、刺苺,都是記憶中的兒時點心。以samesamakan稱呼毛柿,是提醒果實上的絨毛會使皮膚發癢。吳金朗還記得為了好吃的毛柿,七八月毛柿果實轉紅時,兒時和同伴在樹下等,搶不過還會打架呢!

椬梧(左)與毛柿果實,是植物達人才能理解的好滋味,透過書寫記錄,族人也得以覓得這般美好。攝影:廖靜蕙
椬梧(左)與毛柿果實,是植物達人才能理解的好滋味,透過書寫記錄,族人也得以覓得這般美好。攝影:廖靜蕙

到利嘉說metri,族人就知道是指龍葵(左);過貓的親戚原來是指廣葉鋸齒雙蓋蕨(右)。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到利嘉說metri,族人就知道是指龍葵(左);過貓的親戚原來是指廣葉鋸齒雙蓋蕨(右)。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這些都說明族語保存的價值。至今在部落仍會使用metri指稱龍葵、還是常用的詞句。部落的小吃店也有這道菜,在擾動、開墾過的土地上、特定的季節就會看到它的身影;不過,大多數植物習慣以中文取代,也有一些是近代引入的植物,沒有對應的族語,例如羊奶樹。

在寫書的過程學習傳統知識

下課鐘響時,兩位參與書籍紀錄的小學生來到涼亭加入談話。這學期升上五年級的朱宇琁,是吳金朗的曾孫,書中收錄他畫的山柚。問他為何選擇畫山柚,他不太能解釋清楚;倒是對山柚的用途如數家珍。原來山柚的樹幹可以做湯匙,部落湯匙就是柚木做成的;煮熟的柚葉吃起來有刷牙的效果,又稱為原住民的刷牙菜。

另一位陳文政,和朱宇琁是同學,他在眾多植物中,挑了羊奶樹紀錄。書籍出版、拿到手上,兩人都很開心。告訴爸媽自己的作品,以及在過程中學習的知識。

「到這裡教書近十年,始終未有機會認識利嘉的民族植物;這本書出版後,每天閱讀幾篇,才得以廣泛認識。」利嘉國小教導主任林家正說,為了讓孩子們隔天有新鮮的植物可以觀察、繪畫,巡守隊員凌晨三四點就上山採集;小朋友畫畫,耆老就在一旁教導植物的功用。「耆老有如活字典,字典或Google搜尋不到的,就問耆老吧!」

學校特別安排民族植物實作課程,讓孩子在繪畫過程學習民族植物。本書企畫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秘書陽美花也觀察到,教學現場很熱烈,當發現表現葉脈的顏色如此豐富,孩子們很驚喜;透過這個方式讓孩子們認識植物,孩子們也願意為了完成作品一再嘗試。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報導人,是指向孩子講解植物知識的耆老或長輩。

一本集合教與學的民族植物書,讓部落都加入作者的行列,將傳統知識植入基因中。攝影:廖靜蕙
一本集合教與學的民族植物書,讓部落都加入作者的行列,將傳統知識植入基因中。攝影:廖靜蕙

一本流傳餐桌、書桌的書

市面上民族植物書很多,不乏精美漂亮的特色書,這本書則集合老中青族人深度參與為特色。陽美花說,這是一本老中青記憶接軌的書,更為了找出不同年級孩子可以表達的方式,不斷嘗試方法;出書雖是目的,但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都能參與,更是創舉。

「我們曾經所有人一起上山,沿路由耆老帶著他們解說,其中有母語老師沿途記錄耆老教導的族語。族語老師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又會往上找更厲害的族群專家確認。」陽美花說。

出書過程有很多繁瑣的互動,把社區、學校、民間團體、台東林管處都拉進來,開了無數次會議討論。利嘉國小的老師教學之餘也來參加,他們因看到另一層價值而眼睛發亮。為何大家願意這麼做?陽美花認為,因為想把這些傳統知識留在部落。

他會問孩子,這本書放哪裡?孩子會回答在書架上。讓族人參與傳統知識紀錄書寫、將傳統知識回歸給族人,《你是我的菜》讓文化傳承有了新風貌。「因為是共同參與的作者,因此非常珍惜這本書,甚至流傳給子孫輩。」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作者群:利嘉國小教導主任林家任(左)、利嘉文史工作者吳金朗(右2)、利嘉村長林肯毅(後)、台東林管處承辦羅文傑(右1)。攝影:廖靜蕙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作者群:利嘉國小教導主任林家正(左)、利嘉文史工作者吳金朗(右2)、利嘉村長林肯毅(後)、台東林管處承辦羅文傑(右1)。攝影:廖靜蕙

《你是我的菜》由來


《你是我的菜》展現原式幽默,讓來客成為「部落的菜」。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陽美花解釋,書名源自英文諺語 You are not my dish(你不是我的菜)的倒裝句。「為了表現原式幽默及傳遞山村綠色經濟計畫的精神,我們轉譯成《你是我的菜》。」
意涵有二,一為《你是我的菜》裡頭出現的植物,是利嘉卑南族人日常生活可食可用可編的植物;二為期待國人喜歡利嘉部落文化,進而願意親近走進部落,同時也吸引外國觀光客關注,並成為「我們的菜」。
購書資訊
第一刷為非販售版,僅做為推廣原住民傳統山林智慧,及提倡山村綠色經濟的理念,出版書籍除贈予利嘉家戶及業務推廣外,另也提供線上閲讀的服務。本書著作權及後續利用已由台東林管處授權給利嘉部落傳承、使用與利用。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