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報復性旅遊「玩壞」台灣 ?旅行社總經理這麼看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如何避免報復性旅遊「玩壞」台灣 ?旅行社總經理這麼看

2020年08月30日
轉載自倡議家;文:劉嫈楓

報復性出遊加上暑假熱潮,熱門景點綠島、蘭嶼,紛紛傳來一再傳來垃圾過量、環境超載危機。各界討論聲浪紛紛湧現,擔心是不是快把台灣「玩壞了!」針對這波後疫情出遊熱,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直言:「人多不是問題,無處可去才是關鍵。」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 攝影:陳軍杉

一見面,游智維率先矯正了「報復性」出遊一詞的用法。與其說是「報復性出遊」,更適切的說法,是「補償性」出遊。游智維解釋,經過大半年防疫,好不容易情勢稍稍趨緩,人們想出遊、旅遊業者想補足上半年的損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比起點出問題,找到解方更重要。「否則只是一再又一再重複提出同樣的問題。」

細究大量人潮衝擊環境、無法承載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太多的遊客一下湧入有限的觀光景點。要走向永續,該回到根本,讓台灣368個鄉鎮都能找出自己的味道、創造故事。當1000萬遊客、3000萬遊客,分散在各處,「這樣還多嗎?」游智維反問。

以地方為始,當旅遊服務的特色都來自地方,故事也出自地方,自然會更善待周遭的一切。游智維解釋,在城市裡送上來的體驗服務,或許是華美的裝潢、精美的服務,這些也奠基在高成本、高費用之上,但換到鄉下,山林、海洋就是裝潢,桌上的特色料理全都是當地農田才有,如此一來,當然更在乎周遭一切,也期待找出真正的價值。

「要永續,就要找到地方的樣子。」他說。當地方不再只是追逐短暫的生意,而是用企業經營的思維,就能細水長流思考更長久的事。

用最大的努力,做最小的改變

至於如何實踐真正的永續?答案絕不是將人隔絕開來。

2017年,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將其定調為:「國際永續觀光發展元年。」那一年,交通部也同步啟動為:「國際永續觀光發展年。」但談永續,是否就等於真空箱?協助策劃論壇的游智維,替永續旅遊的概念意向,劃了一個圓圈,卻在接口處小小開了叉。

這小小的叉口,是游智維認為,談永續,終究不可能忽視人的存在。

「一但有人,就不可能保有純粹的自然。哪怕一個腳印,都是影響了環境。既然去除不掉人的痕跡,反而該在人和環境之間,做最小的改變。」游智維說。坦然面對必然出現的衝擊和影響,游智維為永續觀光所落下的精神是:「用最大的努力,做最小的改變。」

但要完成環境、文化的永續,也不是一味祭出漫無天際的理想。游智維認為,永續觀光早說了無數年但遲遲無法落實的原因,是往往忘了在達成目標前,得先找出經濟永續的法子。「永續,不可能去經濟。」游智維說。

游智維解釋,觀光旅遊產品的問世有一套的固定公式:先是一處不曾有人知道的冷門地方,被特定小眾挖掘,再吸引大眾關注,大受歡迎達到高點後,就會走向衰敗。「我認為,這種觀光的曲線並非不可逆。」游智維說。

關鍵就在量和質的均衡。


游智維給出觀點「永續,不可能去經濟。」攝影:陳軍杉

小小的台灣,更該細水長流地永續

游智維指出,國際間的不丹,就是典型以量控質,讓當地居民既能靠著觀光旅遊生活,也能不傷害環境,摸索而出的永續經營。而在台灣也有類似模式,位於宜蘭大同鄉的不老部落,每天只開放30位旅客進入,感受自然生態美景和享用部落美食。

而在台東都蘭,布農族的阿力曼為了保護山林生態,憑著一己之力獨自貸款,買下大片森林,成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2004年成立以來,吸引各地旅人前來,但大量遊客紛紛慕名前來時,阿力曼將這片森林原野視為銀行,唯有永續對待才能生生不息。因此,在這片沒有柵欄、不在建築物裡的「博物館」,裏頭沒有電力、解說不拿大聲公,一切的考量和設計,想的都是盡可能降低「人為干擾」。

以「量」制「質」的對象,還包括游智維的風尚旅行社。2008年接下風尚旅行社後,游智維接下的案量並不多,但也因此更有餘裕提供特別的體驗給旅客。「正因為台灣如此小,才更應該思考在總量和品質。」游智維說。

靠成功案例,扭轉慣性思維

從2004年跨入旅遊業,3年後正式接下風尚,2015年也攜手一群有志翻轉台灣觀光生態的夥伴創辦台灣觀光策略協會(DTTA),引入新觀念。游智維既是經理人、也是旅人,這16年來看到改變了嗎?「慢慢來吧!有一些地方,開始慢慢變好了。」對改變的企求不急躁,是游智維深信「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有時遲遲無法一下扭轉想法,游智維分析,是社會總有慣性,容易被明顯、成功的案例所吸引,也深信只有此法行得通,但更多時候,是採取新作法、新觀念、新嘗試的案例,還沒有被看到。想說服大眾,得創造出更多成功案例,證明此路可通。「既然我用了16年證明,還有什麼不可行呢!」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在最近推出了新書《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攝影:陳軍杉

提出新想法,對游智維來說從不是難事,對事事都充滿熱情,愛挑戰常規,是從小的習慣。當老師在課堂上解釋人類的演化過程,游智維就偏要問:「為何到了現在只剩猴子和人類的存在,中介的演化物種難道都不見了嗎?」從不把答案視為理所當然,或許是游智維總常在旅行中,翻轉既定的想法。

不論街邊的窗花,或是鄉下一處小店,每到一處地方,游智維總像是隨意的旅人,到處充滿好奇,「隨意是好的,因為沒有目的,才會開展出新的想像和觀點。」游智維說。

至於最近一次去了哪呢?才剛剛從蘭嶼回來的游智維,大嘆自己怎會到了40歲才首次踏上這片美麗的島嶼。在這裡,島上的安安靜靜不大張旗鼓、不一味追求建設,原來在這裡,上頭的居民早就用自己的方式,找出細水長流的模式。

這是這一趟旅行,游智維找到的體會。

※本文授權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永續觀光-游智維:對環境最大的努力,最小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