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轉往國內旅遊,帶來一波又一波爆發性人潮,暑假期間,許多離島湧入大量遊客,帶來廢棄物過量、水資源及電力不足、損害海洋生態等環境衝擊。
要如何在發展觀光與保護環境兩者間取得平衡? 答案或許是「龜山島」。龜山島開放觀光20年,嚴格落實總量管制的旅客限制,20年來的登島申請幾乎天天額滿,遊客的青睞永不停歇,也讓永續生態旅遊在此實現。
從每日250人到1800人 龜山島的總量管制怎麼算?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以東10公里處的太平洋外海,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約2.8平方公里,島上的龜甲山海拔398公尺,為台灣離島中第二高,僅次於蘭嶼紅頭山。清代開始就有人定居於島上,直到1977年因國防需求,政府強制將島上的居民迫遷至本島,並實施22年的軍事管制,2000年後開放觀光,至今滿20周年。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處處長陳美秀直言,龜山島總量管制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年開放觀光時的主事者做出了正確決定,讓後人可以得以遵循前人的腳步,「如果一開始沒有限制,現在要做總量就不容易了。」他也強調,「要維持這個制度,觀光業者的認同與旅客的支持兩者缺一不可。」
陳美秀說,龜山島實施乘載量管制,主要考量到兩個因素,一是保護龜山島珍貴自然生態資源,同時也為維持遊客高品質的旅遊服務。他解釋,總量管制不是只有人口,也要考量停留時間、旅遊行程、交通服務等多元因素,「要計算出一個管制的總量並不容易,必須考量設施承載量、生態承載量及社會承載量。」
「設施承載量」指的是公共設施能最高容納人數,例如港口可以停泊多少船隻,廁所、步道等公共設施可使用的人數等,以吊橋的限制為例,超過限額就可能發生危險;「社會承載量」則是指民眾所能接受的壅擠承度,或是當地居民可以接受的遊客數量;「生態承載量」以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為評估的原則,分析遊客使用情形對植物、動物、土壤、水、空氣的影響程度並以此決定承載量。
龜山島從2000年開放觀光,起先只開放每日250人登島,2002年首次增加到350人、2005年再調高到400人,往後每兩到三年就會調整一次,並且調幅一次比一次高,2007年500人、2010年700人、2014年1000人。2015年一口氣增加800人,到每日1800人,調漲頻率、人數都是歷年最高。
不過,1800人維持至今五年多,也是20年來最長時間未調漲的紀錄。陳美秀說,外界還是有持續調高的聲音,「但站在生態旅遊的角度,希望能盡量維持在現在的人數。」交通管理碩士出身的他說,「總量管制最難的不是科學計算,而是人的溝通。」
陳美秀強調,總量管制不是訂了就好,「它需要反覆修正,持續討論的數字,可能往上調,也可能往下修正。」站在業者的角度一定希望遊客愈多愈好,過去20年來,每隔兩、三年就會召集地方單位、業者、專家學者等各方共同來討論總量管制是否有調整的必要,雖然結果可能不是各方都滿意,但大家至少能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
陳美秀認為,適度管制讓龜山島維持良好的觀光品質,也具有飢餓行銷的吸引力,業者也不必為了搶客競價削弱旅遊品質;且就算無法登島,船家仍會提供繞島、賞鯨的行程,並沒有限制人數,例如近期就開始流行起附近海域進行遊艇、船潛活動。「遊客來一次可能只能繞島,他還會再來一次想去登島。」
適度管制不只保護生態環境 也讓觀光產業永續發展
大部分遊客來到龜山島,會選擇以步行的方式踏訪舊聚落遺址、普陀巖、龜尾湖環湖步道及軍事坑道等景點,因為遊客多屬跟團,不會離開步道空間,且範圍內多為既有人工設施,對生態干擾不大。
龜山島的制高點為398公尺的龜甲山,三角點上有一座3公尺高的眺望台,因此稱為401高地,要登上401高地,每日也有限額100人,是這兩年才有的限制。
2018年5月,時任苗栗市長邱炳坤到龜山島登頂,下山途中卻體力不支昏倒,島上駐軍聽聞消息將其揹下山,緊急搭乘快艇後送回本島就醫,此事引起社會大眾關注。陳美秀說,夏日非常炎熱,登頂爬坡高度落差大,又規定中午就要下山的時間限制,因此登上401高地的難度不低,一旦在龜山島發生緊急事故,都要送回本島治療,因此在該起事件之後緊急訂出了100人的限額,是考量設施及社會承載量,「設定一個門檻,申請時就會特別提醒遊客量力而為,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業者也不反對。」
陳美秀開玩笑說,就像勞基法保障勞工必須七休一一樣,其實自然生態也同樣需要適度的休息,因此龜山島就像是公部門,有固定的公休日、服務時間,維持良好的遊憩品質。
陳美秀提到,自然生態承載量與設施承載量也有關聯,因為過去龜山島上有另一條更長的「北岸登山步道」是開放觀光後闢建,「但龜山島地質脆弱,常有崩塌落石,且北側為東北季風迎風面等緣故,經常損壞。」
雖然多次進行人為修繕工程,但這條步道使用率不高,且當地修築工程不易,陳美秀直言,「勞民傷財。」他上任後,也曾親自勘查步道,認為不該再抱持人定勝天的想法,而應尊重自然地貌,因此沒有規劃再做修繕,讓遊客的活動範圍聚集在龜尾湖、舊聚落遺址,也能減少對環境的侵擾。
此外,陳美秀提到,島上雖然不像其他觀光熱門的離島,廢棄物難以消化,但每年3月解封前還是要舉行淨灘活動,「其實清出的垃圾也不少,又以浮球、塑膠桶等漁業廢棄物居多,其中也可見不少垃圾上面有簡體字,且封島期間並無遊客活動,推測是被海流跟潮汐帶上岸的海漂垃圾。」
陳美秀解釋,目前島上的常駐官兵約8人,不會產生太多廢棄物,遊客的垃圾多會跟著船班送回台灣本島處理,也因為遊客無法在龜山島上過夜,下午5點後就必須離開,並不會有耗水耗電的問題。(系列報導完,回看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