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食》鼓山試映 學者籲停止餵食:與猴共存的關鍵在人類身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看見真食》鼓山試映 學者籲停止餵食:與猴共存的關鍵在人類身上

2020年10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 高雄報導

人猴衝突難解,日前雲林縣發生猴群闖入校園滋擾,突顯在氣候變遷、野外棲地破壞等問題之下,人與野生動物衝突問題也緊接著浮上檯面,成為另一項不容忽視的環境課題。

「餵食」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常見的風景之一,然而人類一時的不忍善意,卻可能對人和獼猴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圖片提供:蘇秀慧,不適用cc授權。
「餵食」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常見的風景之一,然而人類一時的不忍善意,卻可能對人和獼猴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圖片提供:蘇秀慧(不適用CC授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長期關心人猴衝突議題,去年首度於高雄舉辦座談,25日再度選在鼓山圖書館舉辦《看見真食——友善生命與保育的產地》放映座談會,吸引多位當地居民、國家自然公園志工報名參加。

《看見真食》為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以下簡稱TSPCA)所拍攝的長片,從陷阱危害野生動物的議題出發,探討農作物防治是否有其他更友善的替代作法。映後座談邀請到獼猴學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蘇秀慧,分享在野外與獼猴相遇時應如何正確應對。

《看見真食》鼓山民眾搶先看 看見「抓猴」不能解決的問題

導演胡人元說明,本片足跡踏遍全台,介紹一位獵人和六個不同耕作型態的農場,共同點是他們對動物的友善態度,期待觀眾能進一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TSPCA教育推廣專員許哲瑋表示,希望藉由影片推廣友善動物防治,讓野外的動物免於陷阱危害。本片將於11月24日正式首映,未來全片也將上網公開。

影片當中,採訪屏東滿州鄉火龍果農熊民清與獼猴鬥智過程,從一開始信誓旦旦地說「我會讓那些猴子自己搬出去」到最後「結果弄到我自己差點要搬出去」,讓觀眾在歡笑之餘又深刻體會農民的無奈。而台東縣金峰鄉獵人德日尚的傳統知識經驗分享則引起許多觀眾共鳴,他在片中說道,獵人除了獵捕以外,更重要的是觀察自然環境、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

近代有「追蹤師」一詞,係源自古印地安文化,其內涵其實和傳統原住民獵人相同——透過觀察野外動、植物的痕跡、變化以獲取維繫生命之所需,獵人(或者追蹤師)的生存仰賴自然生態資源,在獵取、殺戮的同時,更與自然生態休戚與共。

古老的永續概念,來到現代,成為科學化的闡述方式。活動下半場,蘇秀慧從她的研究成果,向大眾分享「獼猴行為學」。

人猴衝突如何解? 學者:解方在人類身上

「其實大部分的人猴相遇都是很和平的。」蘇秀慧在壽山國家公園統計調查發現,人和獼猴相遇事件中,只有極少數會發生衝突狀況。而衝突事件可分為兩種:敵意互動、或和食物相關(餵食、搶食、撿食)。

映後座談邀請獼猴專家、屏科大野保所所長蘇秀慧分享。圖片:胡人元提供。不適用cc授權。
映後座談邀請獼猴專家、屏科大野保所所長蘇秀慧分享。圖片:胡人元提供。不適用cc授權。

蘇秀慧說,在她所觀察到的案例中,「每11次的人猴敵意互動,只有一次是由獼猴主動發起。」換言之,九成以上的人猴衝突事件,其實都是人類或許出於不了解與恐懼,主動對獼猴採取威脅行為而產生的。「人和獼猴之間是否能夠和平共存,其實是由人類來決定。」

數據會說話,蘇秀慧進一步提到,她的學生也曾到壽山公園調查,發現同樣是週末遊客多的日子,如果有人在現場做教育宣導,當天的人猴衝突數量就會下降。她希望當越來越多人了解獼猴習性、知道如何和猴共存,就能夠降低衝突情形。

「現在壽山獼猴有一些讓人不喜歡的行為,其實都是人所造成的。」她指出,特定或者隨機的餵食者,會在馬路、步道旁給食,有的甚至和獼猴有長時間、近距離的互動,這逐漸改變了獼猴取食習慣、活動範圍、和牠們與人類的互動方式。

「我曾經在壽山遇到,有兩隻幼猴遠遠看到就朝我走過來,而且毫不猶豫的巴到我腿上。因為過往經驗讓牠們認為,這麼做可能有好處——或許可以得到食物。」

野生動物的天性本來會怕人,但是餵食、甚至鼓勵獼猴和人類近距離接觸的作法,改變了獼猴的認知和行為,改變了野生動物的天性。人猴親密互動的畫面或許溫暖人心,「但是這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蘇秀慧說,並非所有的人都享受和獼猴親近,獼猴喪失對人類的警戒心,更可能是將自己置於受害風險之中。此外,餵食也會提高獼猴對食物的接受度,增加牠們受到毒殺的機率。

人類餵食會改變獼猴的取食習慣、活動範圍、和牠們與人類的互動方式,是人猴衝突的主要成因。圖片來源:活動簡報截圖,蘇秀慧提供,不適用cc授權。

人類餵食會改變獼猴的取食習慣、活動範圍、和牠們與人類的互動方式,是人猴衝突的主要成因。圖片來源:活動簡報截圖,蘇秀慧提供,不適用cc授權。
人類餵食會改變獼猴的取食習慣、活動範圍、和牠們與人類的互動方式,是人猴衝突的主要成因。圖片來源:活動簡報截圖,蘇秀慧提供(不適用CC授權)

善意鋪就通往地獄之路 餵食野生動物百害而無益

「在野外的猴子不會輕易吃下毒餌。」蘇秀慧說,過去農友不勝猴害困擾,有時索性在水果裡下毒,想要毒死猴子,但是通常效果不大,猴子不會輕易上當。「但是在二水豐柏步道,曾發生一次獼猴毒殺事件,160幾隻猴子被毒死了32隻。因為那一帶的猴子已經習慣吃人類給的食物。」

「台灣獼猴是雜食性的野生動物,目前研究所知,牠們在野外會吃超過300種植物——其中並不包括香蕉。」她強調,獼猴不會因為沒有人餵食而活不下去,反而在被餵食之後,除了行為改變,對獼猴個體的健康也有負面影響。

「猴子是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不干擾、不餵食,是面對野生動物的基本原則。」蘇秀慧再次呼籲。而在人猴界線模糊的壽山地區活動,她也教導大家如何看懂猴子的「臉書」,學會保護自己、迴避衝突,真正讓人猴和諧共存。

與猴為鄰,也要學會看懂猴子的「臉書」,圖中A、C是獼猴的威嚇行為,B、D則是表示臣服、迴避。圖片來源:活動簡報截圖,蘇秀慧提供,不適用cc授權。
與猴為鄰,也要學會看懂猴子的「臉書」,圖中A、C是獼猴的威嚇行為,B、D則是表示臣服、迴避。圖片來源:活動簡報截圖,蘇秀慧提供(不適用CC授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再度於高雄舉辦獼猴主題講座,與SPCA合作放映《看見真食——友善生命與保育的產地》。圖片提供:胡人元,不適用cc授權。
環資今年再度於高雄舉辦獼猴主題講座,與TSPCA合作放映《看見真食——友善生命與保育的產地》。圖片提供:胡人元(不適用CC授權)

與猴共存小知識

Q:爬山遇到猴子可以怎麼做?
A:繞道、迴避視線,不正面衝突。如果無法繞道,通常保持距離、慢慢從旁邊走過也不會有事。擔心的話可以帶著登山杖或類似物品——不是用來攻擊,目前觀察到獼猴普遍對於登山杖都會害怕迴避。
Q:如何預防野生獼猴危害農作物?
A:不同田區有不同的防治策略,可以找有關單位諮詢。不過有一些原則,例如當看到第一隻猴子來田裡吃東西,就要立刻驅趕,否則獼猴會漸漸把這個地方納入牠取食的範圍,一但養成習慣就很難防範了。如果田區已經有猴群危害的問題,一個可以嘗試的辦法是在傍晚獼猴睡覺前做一次強力驅趕,不要讓獼猴在田邊過夜。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