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水果外銷大戰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打贏水果外銷大戰

2007年05月23日
作者:陸雲(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中國時報報導台灣荔枝玉荷包在國外市場受到對岸妃子笑荔枝挑戰,讓農民與農政單位擔心此一農產品市場優勢漸失。其實問題的真正重點不在這種國際市場的爭奪與取代,因為任何產業國際市場的競爭均有輸贏兩方,台灣過去也曾搶奪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外銷市場。問題的癥結在我方農民與農企業的心態與觀念能否改變,以及農政當局能否適時提出適當的政策,以搶回市場或另闢戰場。

兩岸農產品的外銷大戰不是始於「玉荷包不敵妃子笑」,自1979年中國大陸經改開始,台商將台灣品種以及栽培技術帶往大陸之後就已陸續發生,鰻魚日本市場之爭就是一例,如今我方幾已完全退出日本市場。台灣水果的品質的確是好,但品質好並不代表就能在國內外市場與他國產品競爭,取得優勢,因為品質好壞是生產層面的議題,賣不賣得出去則是行銷與組織的問題。

以紐西蘭的奇異果為例,其在世界各國賣得嚇嚇叫,其中也包括奇異果的「祖國」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奇異果(獼猴桃)在湖南一省的種植面積可能還不輸紐西蘭全國的種植面積,但為什麼紐西蘭奇異果能在世界攻城掠地而中國大陸不行?

原因之一是紐西蘭的奇異果果農只有「一個」合作社組織,組織了「一個」跨國籍企業,以最有效率的行銷方式將其產品銷售到全世界。國際行銷所強調的規模經濟、高科技與優秀人才、供應鍊與價值鍊管理等等重要理念,都得到確實的應用與發揮。至於紐西蘭政府所做的,大致集中在農民組織與農企業的輔導與資源的提供、國際市場資訊的蒐集、以及在國際農產品貿易談判上為紐國農民爭取利益。

反觀台灣水果的外銷,除生產是小農方式外,外銷組織有農會的、合作社的、貿易商的、協會的,也是林林總總,規模太小。在缺乏整合與規模經濟下,如何能像國際間知名的農產品產銷企業,進行高效率的生產、加工、蒐集國外市場情報、以及國際行銷,更遑論利用高科技進行品種改良以迎合市場需要、爭取一流人才提高經營效率、或利用供應鍊與價值鍊管理等觀念以提昇國際競爭優勢。

大家時常掛在嘴邊的,還是我們的品質是如何的好,外國要想達到我們的水準並非旦夕之事,但鮮少去瞭解除品質外,我們還有不少組織與國際行銷的工作要做。其實國際競爭力的進步有時並非曲線,跳躍式的進步在現在科技與行銷技術的日新月異之下,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好的品質有時並不足恃。

那麼農政單位又該做甚麼來幫助們農產品的外銷?當然國人「寧為雞首」的心態是妨害了農產品外銷組織的整合工作,但在整個政府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的方案中,是否缺乏相當的認識與資源放在組織的整合與輔導的工作上?與經濟部對外銷廠商的輔導相比,農政單位是否做得太少?

在對國外市場的資訊蒐集與研究上,農政單位是否單獨對大陸市場另眼相看,從過去聊備一格到現在幾乎停頓,難道意識型態的堅持重於幫農民賺錢的設想?多年來各種農產品品種與栽培技術不斷地流到國外,為何遲至最近才有些因應辦法?如果台灣水果有外銷的品質優勢,為何不大規模的推動農民種植?為何那麼多休耕的農地放在那兒不事生產?

總的來說,農產品國際外銷市場的勝負是兵家常事,台灣水果的品質優良也是值得國人驕傲與慶幸之事,但要將其成功推銷到國際市場,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產官各界的努力。此外經貿議題無限上綱的泛政治化,實在也不是台灣農產外銷或農業發展之福。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2007年5月22日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