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暗夜精靈」大功勞:捕食害蟲與協助授粉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暗夜精靈」大功勞:捕食害蟲與協助授粉

2020年11月24日
文:曾文宣;插畫:玉子日記

隨著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的全球爆發,各界爭相著「抓兇手」,過度解讀現有證據,而讓蝙蝠成了倒大楣又無法申冤的「代罪羔羊」。

事實上,目前的研究成果都無法直接將病毒源頭指向蝙蝠;再者,過去產生大規模疫情的SARS以及MERS,台灣蹄鼻蝠及棕蝠身上的這兩類冠狀病毒,也都已獲證實無法感染人類。另試想,即便蝙蝠真的是這次疫情的元兇,趕盡殺絕就能改善現狀?而一個沒有蝙蝠存在的世界又會是甚麼樣貌?

世界上有將近1400種的蝙蝠,共同組成了翼手目這個龐大的家族,佔據了所有哺乳類物種數的20%。細細觀察蝙蝠適應飛行的解剖構造、生理特性,多樣廣泛的食性,以及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可真讓人刮目相看。

不同種類的蝙蝠,進食的種類不盡相同,但多數以食蟲性為主。究竟小小的蝙蝠能吃掉多少昆蟲呢?位於美國德州的布雷肯洞穴,擁有全球最大的蝙蝠聚落,估計棲息於此的墨西哥游離尾蝠族群可能高達2000萬隻。而一隻蝙蝠媽媽一個晚上就能吃下10公克左右的蟲蟲,換算一下,整個族群一夜之間,就能吃下多達220公噸的昆蟲,這可是相當於55頭大象的重量呢!

這些被蝙蝠吃下肚的昆蟲之中,當然也不乏讓人類深感困擾的害蟲。以可能帶原並傳染疾病的蚊子來說,美國密西根州的研究團隊在同樣大小的區塊實驗兩個月後,發現有蝙蝠的組別中,蚊子卵數量比起沒有蝙蝠的組別少了32%,顯示蝙蝠確實能夠抑制蚊子的數量。

南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團隊,另大費周章地每晚將400平方公尺的玉米田罩住,到了白天再打開,不讓蝙蝠進入玉米田覓食。一年下來,發現玉米核受到棉鈴蟲危害的程度因此提高了56%,也更容易感染真菌及累積真菌毒素,產量因而降低許多。經過換算,單是玉米這項作物有了蝙蝠的嘉惠,全球就能帶來300億台幣以上的收益!

再從授粉的角度切入,白天開花的植物,不愁找不到媒人來幫忙:蜜蜂、蝴蝶、各種吸食花蜜的鳥類等。有趣的是,自然界也有不少夜裡開花的植物,它們的媒人就是夜間出沒、吸食花蜜的蝙蝠。

這些植食性的蝙蝠,也嘉惠了人類的經濟作物與產製品,像是作為澳洲木材生產大宗的桉樹,少不了狐蝠們的協助;在東南亞,要是沒有了狐蝠,「水果之王」榴槤可能就無法穩定生產;而用於生產頂級龍舌蘭酒的藍色龍舌蘭(Agave azul),也需依賴大長鼻蝠(Leptonycteris nivalis)授粉才能繁衍。

蝙蝠,默默為人類帶來了諸多效益,我們哪禁得起失去牠?

夜空中毫不起眼、甚至帶給一些人負面形象的蝙蝠,始終為我們服務著。舉凡除蟲、授粉、施肥、播種等等,不只讓人們擁有穩定的糧食及作物生產,也維繫了森林裡相當寶貴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