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彰化芳苑外海的中能離岸風場於2018年通過環評。今年5月,中能提出計畫變更,經三次小組初審後,昨(25日)在環評大會上進行審查。
為了給予鳥類飛行空間,環委要求中能風機扇葉加大後,風機機組間距不得縮減,中能經兩度內部討論後同意,此案於大會修正通過。
中能離岸風場擬用大型化風機、縮減機組間距
中能離岸風場由中鋼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開發,位在彰化芳苑外海,2018年初通過環評,原容量達600MW。然而配合能源局「離岸風電遴選競價結果」,中能僅獲配300MW得於2024年併網,因此開發單位於今年5月提出計畫變更,以300MW重新評估風機大小、數量及總裝置容量。
隨著離岸風電技術的發展,風機也愈做愈大。本次變更開發單位預計選用大型化風機機組,單機容量最高將增至10MW,設置數量將介於30~50部之間。
然而環委張學文指出,本案與海龍風場一案同樣面臨風機變大、機組間距卻縮減的問題,恐將影響鳥類飛行。根據開發單位的報告,最大容量風機的轉子直徑從原來的164公尺增加至本次的174公尺,然而非盛行風向的最小機組間距卻由先前的701公尺減少至本次的593公尺。
環委:不能獨厚中能 維持原環評最小機組間距
環委表示,越大的風機運轉時所產生的氣流越大,「不是(扇葉)掃過去才會打到鳥類,而是一整片風。」因此環委認為最小機組間距不應減少,應維持原環評方案五所訂定的最小機組間距盛行風向1136公尺、非盛行風向701公尺。
開發單位解釋,雖然本次環評提出的最小機組間距離減少,仍高於原環評訂定的500公尺下限。此外,本次環評不像之前環評以平均分佈的方式配置風機,而已避開水下文資、海底纜線,並整合評估場址風能與地質等因素後,目前規劃的最小機組間距為614公尺。
開發單位補充,目前的機組配置是經過5萬多組模擬後產生的最佳化設置,「希望能用最小面積,發最多的電。」
張學文則表示,開發單位與環保團體會有不同意見,認為開發單位應從最佳化退一步,回歸1136、701公尺的最小機組間距。他表示仍有很多風場在環評階段,後來實際上都應考量扇葉的間距,因為扇葉大小將決定實際掃過的面積,「未來新的模式大家都要一致,不能獨厚中能。」
對此,中能兩度暫停會議進行內部討論,最終仍接受環委要求,將最小機組間距改為1136、701公尺,全案修正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