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南海花園 一片白色珊瑚海
這座美麗的小島,是澎湖的東吉嶼,漁業繁盛時期島上人口曾經有2000至3000人,隨著魚捉不完,船裝不下的年代過去,靠海維生的小漁村走向沒落,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空蕩蕩的漁港,留下過往繁華的記憶。
2003年開始,我們陸續前往東吉附近海域進行紀錄,這裡珊瑚覆蓋率極高,種類超過200種,綿延幾十公尺長的桌形軸孔珊瑚鋪滿海底,還有各形各樣的造礁珊瑚,群聚成一大片的珊瑚花園,相當令人驚艷。
2014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設立,東吉嶼和附近海域被劃入範圍,澎湖居民陳盡川長期關注南方四島的海洋生態保育,他常開著船跟志工們一起進行巡守,舉報違法捕魚事件。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南方四島海域的魚群漸漸回來了,珊瑚覆蓋率愈來愈高,近年來更成為新興的熱門潛點,吸引許多人來朝聖,就在最好的時刻,7月份直撲而來的高溫暖水團,帶來了一場毀滅性的白色浩劫。
尤其東吉嶼周邊海域的珊瑚白化特別嚴重,幾乎是全面性,陳盡川說看到這些變色的珊瑚,在陽光的照射之下,呈現一種淒涼的美。到了9月份,藻類開始攻占珊瑚的身軀,珊瑚邁入生命終點,原本常見的珊瑚礁魚類慢慢的不見了,出現一些以海藻為食的魚類,生態系已經悄悄在改變。
1998年珊瑚大白化 恆春海域珊瑚重整地盤
大規模白化之後生態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屏東恆春海域是學術界監測環境變遷的研究基地,台大海洋所的戴昌鳳教授從學生時期就在這裡潛水調查,他常想起以前曾經有過鸚哥魚遮天蔽日,龍蝦列隊的生態盛況,他也在這裡第一次親眼見證,台灣珊瑚產卵的奇景,這片海域更是學術界關注珊瑚白化的開端。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潛水教練蔡永春,長期協助學術界進行生態調查,1998年他發現恆春海域,珊瑚礁大面積泛白,打電話請教戴昌鳳教授,他才知道原來那是珊瑚生病了。
當年因為發生聖嬰現象,台灣附近海域海水溫度,比以往平均水溫升高2到3℃,造成綠島、蘭嶼、東沙等地的珊瑚大範圍白化,尤其恆春海域,從西岸到南岸,甚至到水深20公尺,許多種類的珊瑚都難逃劫難,白化的珊瑚最後大約有一半死亡,經過20多年的時間,現在珊瑚的種類以及生態都改變了。
蔡永春表示,比較不耐溫的枝狀形珊瑚,在那場熱的衝擊下,族群走下坡,取而代之的是葉形及團塊形的珊瑚,耐溫的珊瑚搶占地盤,這樣的改變,連帶造成整個生態系的影響。
戴昌鳳教授說明,分枝狀的珊瑚,空間複雜度高,能容納比較多的生物住在裡面,而且生長速率快,一年可以長十幾公分,團塊狀珊瑚一年才長一分鐘,當造礁速度減慢,長期對珊瑚礁生態系來說,並不是好現象。
如果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房子,當房子大、房間多,又蓋得快,當然入住的住戶就多了,當珊瑚死亡,房子倒了,就會影響到這些小魚小蝦住戶們。
原以為經歷過白化的劫難,珊瑚生態系會慢慢自己調適,但是恆春海域的各種人為影響並未減緩,尤其海岸開發造成的泥沙覆蓋問題,數十年來都存在著。
2020年高溫再度襲來,研究珊瑚生態40年多來,戴昌鳳教授難過的說,這是他看過,台灣珊瑚白化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
這次恆春海域又要多久才能復原呢?
東沙環礁復原漫漫長路 20年後還沒有痊癒
回想1998年那場珊瑚大白化,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南中國海的東沙環礁,從衛星影像圖看到的這只藍色戒指,就是東沙環礁。整個環礁直徑25公里,要形成這樣完美的環礁地形需要2000萬年以上。海洋研究人員描述起以前的東沙, 軸孔珊瑚可以長到2、3公尺高,宛如一座森林,是在台灣海域不曾見到的繁盛景象,屬於世界級的珊瑚天堂。
今年7月,我們再度來到東沙環礁,海洋裡的珊瑚礁生態,依舊豐富精采,成群的藍綠光鰓雀鯛群,正在集體捕食著水中浮游生物,有些還跳起求偶之舞,這些小魚最喜歡躲在分枝狀珊瑚的上方,一遇到危險就可以快閃躲到珊瑚枝縫裡,只是現在牠們最愛的避風港,已經白化了。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博士指出,環礁內部分區域的珊瑚,約有4成發生白化,未來會怎麼樣,取決於氣候。
1998年的那場珊瑚白化災難,肇因於東沙環礁內的海水溫度,有1、2個月的時間,高達30˚C以上,導致珊瑚大規模白化,環礁內9成的珊瑚死亡,再加上外籍漁船,以毒電炸掠奪性的方式越界捕魚,東沙的海洋生態急遽惡化,滿滿的珊瑚殘骸,海洋奄奄一息,就像一大片被烈火燒過的森林。
大病過後20多年,至今東沙環礁還沒有痊癒,戴昌鳳教授指出,因為當時珊瑚幾乎全軍覆沒,就像森林失去種子一樣,環礁內的珊瑚種苗稀少,剩下一成的珊瑚努力求生,直到2012年,也就是發生白化之後的14年,才觀察到有復原的跡象。
他估計,這次2020年台灣的珊瑚大白化,至少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元氣。
東北角海域 首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過去珊瑚白化大多侷限在南部,這是第一次在北台灣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博士,帶領研究團隊在北海岸進行調查,陳昭倫表示,東北角的珊瑚大部分都生長在比較深一點的海域,像是鼻頭角和野柳海岸,這種淺坪的珊瑚群聚,特別容易受到氣溫的衝擊。
研究人員在海底拉穿越線,調查珊瑚覆蓋率與白化的比例,發現野柳的國聖埔海岸,珊瑚有8成的種類白化,而且滿多達到第5級嚴重程度,也就100%白化,預期未來應該都會死亡。
當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的發生,全球海水增溫又是長期趨勢 ,未來對於珊瑚生態系的衝擊,將難以預測。陳昭倫博士指出,澳洲大堡礁在2015年及2016年連續發生兩次珊瑚白化事件,也讓科學家警覺到,珊瑚白化的發生周期,不再是5年或10年,甚至有可能年年發生。
找出影響珊瑚復原速度的因子 還給珊瑚健全成長的環境
珊瑚的生存,牽動著海洋裡的生物多樣性,為了長期追蹤珊瑚的復原狀況,學術界開始進行監測計畫,中研院野澤洋耕博士的研究團隊,在蘭嶼珊瑚白化最嚴重的區域,青青草原海域,用4000張照片拼貼出這張3D影像地圖,範圍大小是5公尺乘以 12公尺,未來透過定點定期觀測,可以追蹤每一個珊瑚個體恢復的情況。
其實研究團隊早在2012年,就開始在蘭嶼青青草原海域進行定點監測,發現這裡的珊瑚可能受到颱風影響,覆蓋率一度接近零,短短3、4年時間,珊瑚展現了快速的復原能力。
野澤洋耕博士觀察到其中一個現象,這個區域還看得到較多的大型海膽,他推測這些愛吃藻類的生物,會協助清空礁岩,讓珊瑚寶寶更容易回來著床長大。這也顯示維繫生態系的平衡與健全相當重要,戴昌鳳教授更直指,珊瑚白化除了溫度升高之後,還有各種人為造成的因素,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把珊瑚的環境顧好,珊瑚復原的機會就會增加。
時序已經快進入冬季,退潮後的北海岸,仍然可以看見珊瑚白化的情況,白化是珊瑚發出的求救訊息,人們讓自然失衡之後,大自然的自癒能力,能夠修復重病的珊瑚嗎?
面對變動的海洋,當明年春天珊瑚產卵的季節到來,珊瑚會不會再度綻放讓生命延續,在海洋裡重新建構一座森林呢?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白色珊瑚海】
12/7(一) 22:00首播
12/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