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尾聲,正是南台灣鳳梨採收的季節,農民在田間全副武裝,莫不趕著將成熟的鳳梨摘採入袋,準備裝箱送進拍賣市場。而在美濃月光山下的「有塊田」,卻有著不一樣的風景。
大人小孩戴上棉布手套、穿上雨鞋,接續走進鳳梨田畦之間,彎著腰尋找,準備採收看起來最可口的那顆鳳梨。不過在採鳳梨前,農場主人莊傳芬先帶著大家在田間觀察一番,看看這裡和一般的農田有何不同。
「鳳梨從幼苗種下到果實成熟,需要足足18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鳳梨尖銳的葉子在熱帶陽光照射下,伴隨著田地裡的雜草,一起狂野奔放地成長。可以想見何以農民在鳳梨田裡務農時,總是全身包覆著厚實衣物,要採收這甜美的果實可得先披荊斬棘一番。
為了讓親子走入田間認識農地生態,農場事前已先砍草、修剪鳳梨刺人的葉子,讓農田成為一座易於親近的大自然教室。
這片生態田以有機栽種,田間綠意盎然,隨著季節間作不同的作物,展現多樣的農地風景。田地遠處高架著猛禽棲架,提供沿山一帶經常出現的黑翅鳶停駐休息,同時黑翅鳶也是協助農民抓鼠的好幫手。自動相機不僅拍到了黑翅鳶大快朵頤吃鼠的畫面,棲架還吸引紅尾伯勞、翠鳥等多樣鳥類到訪,成為這塊有機田的生態夥伴。
忽然孩子們在田間發現一顆被吃去大半果肉的鳳梨,果真是田鼠喜愛的環境。走入田間,隨著莊傳芬的引導說明,蝴蝶、蜘蛛、螞蟻、毛蟲、螳螂等一一現身,還有不在現場的獼猴呢。因友善耕種,提供了生物夥伴喜愛的環境,不僅田地上,土壤裡豐富的微生物塑造有機的生長環境,作物在鮮少用肥的情況下,農民慢慢有了豐盛的收成。生態與作物循環共生,生生不息。
除了鳳梨,他們也在不同區塊耕作著多樣作物,水稻、瓜類、冬季裡作的白玉蘿蔔、蕃茄等,隨著四季節令,適時適種,將農作視為大自然循環的一環,不因農耕而剝奪大地的生物多樣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態永續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有塊田」一樣與生物結盟、友善耕作的農友,全台目前有391戶取得「綠保標章」,他們的田地裡出現珍貴保育物種,農民願為生物留下健康的棲息環境,作物也「分動物吃一口」,用意即在透過農業來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
跟著「有塊田」農夫的腳步,走進鳳梨田間體驗,親身感受人們如何在農作中與生態近距離接觸。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農田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的飲食之間,當我們吃下一口初夏盛產的鳳梨,也連帶品嘗了連結起農地與環境生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