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96年的夢幻橘色精靈——台灣原生百合:細葉卷丹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消失96年的夢幻橘色精靈——台灣原生百合:細葉卷丹

2020年12月14日
文:陳盈君(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助理教授)

2011年9月,我們研究團隊正在馬祖東引進行換錦花棲地調查,一通電話捎來細葉卷丹現蹤的消息,讓人雀躍不已、歸心似箭。而當我們拿到細葉卷丹的3片鱗片時,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必須將之保種的責任。


細葉卷丹鱗莖型態,鱗片肥厚呈黃白色。圖片來源:陳盈君

謎樣的細葉卷丹

細葉卷丹(Lilium callosum Sieb. Et Zucc.),又名野小百合,為台灣原生百合屬植物之一,其天然分布尚包括日本、中國、韓國及俄羅斯等地區,海拔150-640公尺的山坡或草叢中。但目前在世界各地皆已罕見。

台灣的細葉卷丹,自1915年的泰安山區標本紀錄後,直至2011年才再度於通霄地區發現,近百年的時間裡,細葉卷丹一度被認為可能已經絕種了;此一夢幻物種,因研究學者持續尋訪,終於再次被發現,但也僅有5株的稀少數量。

細葉卷丹現蹤的消息一出,各路人馬紛紛奔往原生地,只為一窺芳蹤;為了避免細葉卷丹遭到濫採,研究學者對其發現地點極為保密。

在不傷害母株的前提下,我們研究團隊有幸獲得這3片鱗片,戰戰兢兢地將之拍照、清洗、滅菌、放入玻璃試管中進行培養。


細葉卷丹鱗片培養誘導產生小鱗莖,抽葉並發根形成小植株。圖片來源:陳盈君

在等候新鱗莖生長的同時,我們得以先目睹原生地細葉卷丹開花照片,其橘色花朵的花瓣反捲,葉片細長如其名。經分析原生採集地區的氣溫、雨量等資訊,繪製而成生態氣候圖,顯示其原生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草生植被環境。比較細葉卷丹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記錄,台灣為其分布的最南界,在此生態氣候下,為適應台灣環境而發展成細葉卷丹的台灣生態型。

經由鱗片培養所得的小植株,可以為細葉卷丹物種保育及學術研究奠下基礎。為了避免影響已出瓶植株的生長,在建立其染色體核型時,係取用瓶苗內的新生根尖,並經內轉錄間隔區(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1]親緣分析後發現,台灣的細葉卷丹雖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細葉卷丹相近,但分類上並未完全列在一起。

經詢問其他國家的百合研究專家,關於該地原生細葉卷丹的現況,得到的答案多是以前有見過,現在逐漸不見蹤跡,顯見其稀有性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百合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地下鱗莖構造有利於躲避惡劣氣候,待生長條件適合時才抽葉生長。細葉卷丹植株數量少,加上葉片細長,在原生地易被其他植物遮蔭而無法開花,此次細葉卷丹得以重現芳蹤,肇因於原生地發生火災,地面植遭燒毀,細葉卷丹才得以獲得陽光與水分、迅速生長並開花。

細葉卷丹的美麗與憂愁

橘色反捲的花瓣,在台灣原生百合中具有其獨特的美,但又是什麼原因讓細葉卷丹幾乎缺席於大自然之中? 


細葉卷丹組培苗經栽培後首次開花的型態,花色呈橘色,花瓣反捲,柱頭及花藥型態正常。圖片來源:陳盈君

以鱗片培養再生植株進行其雄雌蕊構造觀察、自交授粉觀察,結果顯示,台灣原生細葉卷丹具有雄雌蕊異熟習性,花粉粒飽滿,型態正常,可在體外萌發花粉管,但適合萌發溫度為30℃,較棲地開花期的氣溫為高,再加上族群數目稀少,開花期分散,自然結實機率極低,導致在自然棲地難以擴大其族群數。組織培養苗雖可達到保種基本目的,但遺傳歧異度低,細葉卷丹透過自交或與其他單位交換花粉進行雜交授粉,再透過胚拯救技術[2],有機會獲得後代植株,擴增其基因多樣性。

細葉卷丹的未來藍圖

許多百合愛好者追尋著台灣原生的百合,從台灣百合、鐵炮百合、豔紅鹿子百合到夢幻的細葉卷丹,每種百合都有其獨特的美。細葉卷丹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生態意義,為了避免野外僅存的少數植株遭採集殆盡,目前中興大學園藝系研究團隊已將細葉卷丹組織培養苗生產技術研發成果,技術移轉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後續量產的細葉卷丹種苗,將可提供研究人員、植物愛好者與學校教師購買,作為學術研究試材與鄉土教材,將細葉卷丹保種在民間與校園,開啟保育新篇章。除此之外,是否可將細葉卷丹的花色透過育種引入到商業品種,或是開發其特殊的產品特性,亦可在未來藍圖中進行更完善的規劃。

細葉卷丹小檔案

細葉卷丹,又名野小百合,為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屬(Lilium)球根植物,葉形細長,花朵為橘色,開花時花瓣反捲。其天然分布尚包括日本、中國、韓國及俄羅斯等地區,生長於海拔150-640公尺之地區,據文獻記載台灣最後一次見到細葉卷丹已是1915年代在泰安山區。但在2011年再度發現少量植株,並採集帶回培育。目前中興大學園藝系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復育細葉卷丹已有成果,技術移轉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註釋

註1:利用生物核糖體基因間格處不相似的基因序列,鑑定並分析序列,對親緣相近的物種進行分類研究。

註2:在適當時機下將子房、胚珠或胚切離母體,在無菌的條件下放置在人工製備的培養基中,提供適當的營養組成及適宜溫度、光照等生長條件使其再生成為植株之技術。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