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山海》:處理環境的問題,其實是在處理人的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女子山海》:處理環境的問題,其實是在處理人的問題

2020年12月27日
文:張卉君、劉崇鳳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這浪漫的敘述,其實源自於30年前的日本,一群在氣仙沼灣養殖牡蠣的漁夫們,為了讓充滿污染的大海復原,開始在山上種植落葉性闊葉樹的長期行動。

「為大海種一片森林」,即使山和海看似相隔遙遠,但造林行動的發起人畠山重篤先生卻清楚知道山上森林製造的養分,會隨著雨水、河川流向大海,養育海洋裡的森林,創造海洋生物的健康棲地:所以陸地要好,大海才會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交相呼應的戀人一樣,共同孕育了海、陸,與海陸交界的豐富動植物。


台灣的山林之美。圖片來源:台北市出去玩戶外分享協會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就被打動了。最瞭解海洋的漁夫卻在山上種樹,乍聽之下似乎風馬牛不相干,但其實深藏著海陸相連、生態系循環息息相關的大智慧。人們總是切割陸地與海洋,視海洋為領土的終點,卻忘記了大海是通往其他大陸的起點;早期的許多政策更是視海濱為不毛之地,將人類世界廢棄的、無用的、拋除的垃圾掩埋在行水區或海邊,隨著時間掏刷的地層讓廢棄物回到海裡碎裂成粒,卻無法分解無法清除,成為了後代頭痛難解的垃圾問題。

所以說,處理環境的問題,其實是在處理人的問題。而當人們短視得無法想像陸域生活與海洋的關聯,自然就對日常生活的一次性物品使用習慣無感,對海洋污染漠然,非得要看到一隻海龜的鼻孔插了吸管,一些怵目驚心的動物受害畫面,才多少喚起一些同理的疼痛,願意對環境多一點關切。

有機會在海上解說導覽時,我常常會引導船上的朋友,試著轉換視角,從海上回望陸地。這樣的「回望」多少帶著一種抽離:當身在此山中,自然雲深不知處,但跳脫陸地的侷限,從海上回望這座滋養我們的美麗島嶼,也就能看懂山、河流、森林、溪谷、城市到海濱之間的關聯性,整個生態系循環相連,陸地好,海洋才可能健康——這便是30多年前日本漁夫領略到的生命智慧。


《女子山海》

作者:張卉君、劉崇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作者簡介

張卉君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碩士。來自山城埔里,熱愛跑田野、閱讀、文字創作、逛書店,早年即以「洪亮」為名,在東海岸走江湖,曾獲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獎項。2005年加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此以黑潮人自居,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鯨豚生態解說員、美濃愛鄉協進會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目前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劉崇鳳

小時候曾想過長大要努力工作,當個律師或老師之類。怎麼也沒想到,而今一邊寫作一邊帶自然引導。著迷生活,喜歡吟唱與舞蹈,以此歌頌所愛。台灣的山陪她自學生到流浪成家,甘願書寫一輩子,為自然效命。


【名人推薦】

「崇鳳與卉君以往復信件形式來表現這些年來她們信仰、懷疑、轉變的剖白,這是她們的真情寫作。她們有時寫著自己的經歷,有時寫出對對方的想像,寫到面對自然時的寬闊、陰暗、死亡與救贖,重點放在敘說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記憶,而又深深受文學影響的生命經驗。」——吳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