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渣100%應用公共工程 高雄自建處理廠 廢物循環再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底渣100%應用公共工程 高雄自建處理廠 廢物循環再生

2020年12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高雄報導
編按:1991年我國啟用第一座大型垃圾焚化廠,每日處理量僅約900噸,30年過去,全台已有24座焚化廠,每天燒掉近2萬噸垃圾,卻也帶來每年90萬噸底渣、20萬噸飛灰,成為新的廢棄物處理難題。
背後龐大的焚化量能,帶來底渣促銷壓力。2021年元旦環保署將開放道路緣石、紐澤西護欄使用焚化再生粒料。「廢棄物」究竟如何變成「產品」,在你我日常生活中共存?走一趟全台最大底渣處理機構、焚化量最大縣市高雄市的100%底渣再利用經驗,《環境資訊中心》試圖揭開焚化底渣的真面目。
DSC05672

焚化爐底渣經過多段式篩分後即可成為焚化再生粒料,成為天然砂石的替代品。孫文臨攝

年產25萬噸底渣全國最多 高雄積極推動公共工程運用

台灣每年有650萬噸廢棄物以焚化處理,又以高雄市處理量最大。高雄市共四座焚化爐,每年約燒掉140萬噸垃圾,其中1/4為協助外縣市代燒。

伴隨著龐大的焚化處理量,高雄市每年約產出25萬噸焚化底渣。為協助底渣去化,高雄市積極推動底渣再利用於CLSM(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料)、道路填築等公共工程。根據統計,2019年焚化低渣再利用率已達成100%,領先全國。

DSC05696

垃圾經由焚化處理後會產生約15%的底渣,必須經過處理後才能再利用。孫文臨攝

2017年環保署與公共工程委員會成立「再生粒料運用於公共工程跨部會推動小組」,推動地方自建焚化底渣處理設備,並修正「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及使用手冊,在不影響環境及工程品質之下,鼓勵公共工程單位使用焚化再生粒料,「敢用、會用、願意用」,同時節省工程成本與天然砂石資源的開採。

環保署表示,焚化再生粒料可應用在基地填築及路堤填築、道路基底層、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低密度透水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磚品、水泥生料及掩埋場覆土等用途。目前已廣泛利用於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及基地路堤填築工程,減少天然資源開採。

為鼓勵工程單位使用,創造更友善的循環環境,環保署建立「焚化再生粒料流向管理系統」,並提出粒料產品品質規範,以確保無毒無害。

DSC05647

焚化底渣再利用流程圖。翻攝環保署簡報

政府免費供應還給獎勵金 工程單位定期追蹤確保流向

以高雄市為例,每年約產生25萬噸焚化底渣。因此市府要求公共工程所使用每立方公尺的CLSM需利用800公斤底渣再生粒料,並定期舉行追蹤檢討會議,確保再生粒料流向與品質;同時設立獎勵金制度,工程單位使用每噸焚化再生粒料,可獲得245元獎勵。

高雄市環保局建立「再生粒料用於CLSM認證」計畫,與榮順混凝土、上順水泥、石安水泥、立竑預拌等在地業者,以及台南、屏東鄰近的營建公司合作,掌握再生粒料流向。

底渣處理設施設置於路竹掩埋場附近,經過震動篩、風選、磁選、破碎後,可將底渣中的鐵金屬、非鐵金屬、衍生垃圾分選出來,剩餘的則分為粗、細粒料,因應不同工程所需,按比例摻配的原料,也可直接就地做為掩埋場的覆土,節省委外處理費用。

DSC05608
高雄市路竹掩埋場內的覆土即為底渣處理過後的焚化再生粒料。資料照,孫文臨攝。

96%底渣轉換成再生粒料 部分業者仍觀望品質

根據高雄市環保局統計,該處理設施完成後,已處理焚化底渣約34.3萬噸,處理後產生33萬噸再生粒料(96%),另有1萬噸的鐵金屬(2.6%)與964噸的非鐵金屬(0.28%)進入資源回收,其餘約1240噸廢棄物(0.37%)則送回焚化廠焚燒。

其中,33萬噸的再生粒料中,約有17.3萬噸做為CLSM使用(54%)、5.4萬噸做為基地及路堤填築使用(17%)、4.3萬噸做為掩埋場覆土(13.7%),約仍有1.1萬噸暫置廠區,尚未去化,另有15%則請委託處理廢棄物的縣市運回。

不過,一位不具名的北部業者認為,使用再生粒料與天然砂石仍有差異,還是偏好使用天然砂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直言,倘若焚化再生粒料好用,應是需要購買的原料,而非政府免費提供還給優惠,即便可降低成本,「但若品質出狀況,還是業者倒楣。」

DSC05686

從底渣中篩分出來的金屬物品,可在做為資源回收利用。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