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騰訊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積極響應中國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用科技助力實現零排放。在中國的氣候雄心邁向新高度之際,碳中和正在成為科技巨頭順應低碳經濟必不可少的戰略選擇。
放眼國內網路服務行業,騰訊的表態無疑走在了隊伍前列。但如果從全球網路服務行業的氣候行動來看,騰訊的好消息顯得姍姍來遲,氣候行動的雄心與力度仍有待觀察。這需要騰訊盡快宣布其具體的碳中和行動方案與細分目標,包括在2030年實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標。
科技企業具有極強的低碳轉型潛力,對中國企業來說,應當在紮紮實實減少自身運營和供應鏈的碳排放的同時,不忘發揮平台的力量,帶動整個平台生態系統的減排,在此基礎上,發揮其技術賦能環保的潛力,幫助全社會追求零排放。
科技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100%可再生能源是關鍵
在關於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文宣中,騰訊打出了科技助力實現零排放的口號,著重強調了多項節能「黑科技」,包括天津數據中心的餘熱回收節能方案,以及即將交付的騰訊清遠數據中心液冷實驗室的極限PUE值將低於1.06。
近年來,數據中心行業一度被視為「電老虎」。綠色和平與華北電力大學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為1,609億千瓦時,約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超過上海市2018年用電量。假如中國的能源結構保持現狀,到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用電將會產生1.6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碳排放水平。
為了節省電力成本,科技巨頭們執著於提升節能技術來降低能耗,但是PUE的瓶頸已經初顯。根據Uptime Institute 2019年針對全球624位IT經理人的問卷調查,大型數據中心的能效提升已經停滯甚至開始出現反彈趨勢。2007年至2013年之間,大型數據中心的年均PUE提升超過30%(從2.5提升至1.65),而2013-2019年之間,年均PUE則幾乎沒有進步(維持在1.65左右)。Google也難逃這個現實,在經歷過2013年前的快速提升後,它數據中心的年均PUE基本維持在1.10左右。
這也意味著,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僅僅依靠節能技術將不足以應對零碳挑戰。無論PUE如何改善,也難以抹掉「1」背後的碳排放。使用零排放的100%可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似乎認可這一點。在一條評論上述啟動碳中和規劃文宣的朋友圈中他寫道:「預計未來最大佔比的是綠色原生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很難,但總要努力。」這或許是因為2019年騰訊自身運營範圍的碳排放結構中,數據中心的電力排放佔比高達87%。
其實,100%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了許多國際科技行業的標配。目前,全球約41家科技企業已經設立長期100%可再生能源目標,其中約20%的企業(比如蘋果與Google)已經實現了100%可再生能源目標,另外約50%將在2030年以前實現。44%在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經超過60%。
此外,面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全球氣候運動的壓力,2020年,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加碼了行動。
亞馬遜在2020年收購了超過4百萬瓩的共計35個風電與太陽能發電站,成為可再生能源迄今最大買家。Google提出將在2030年實現全球實時零碳運營,將零碳的統計範圍從年過度到小時。微軟則提出將於2030年實現負碳排放,並且在2050年消除企業所有歷史碳排放。
相比之下,中國的科技巨頭們仍落後一個階段。綠色和平與華北電力大學聯合發布的《綠色雲端2020:中國互聯網雲服務企業可再生能源表現排行榜》梳理了中國15家領先的網路雲服務與第三方數據中心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發現除了秦淮數據,其他企業均未做出「向100%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承諾與計劃,目前只有3家設立了減碳目標。
這一局面或許將因為中國的最新的氣候目標而改變。在近期一次數據中心行業會上,阿里巴巴技術專家程明表示,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開展碳中和工作是數據中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12月,秦淮數據集團承諾於2030年實現中國運營範圍內100%可再生能源目標並向碳中和邁進,參與投資不少於2百萬瓩綠色能源。騰訊碳中和規劃的啟動緊跟其後。
AI: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企業的零碳路徑,以及科技在這當中應當扮演何種角色,值得思考。
2020年5月,綠色和平的報告批評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Google、微軟為了商業利益嚴重違背它們的氣候雄心,使用AI技術服務油氣行業,變相促進了碳排放進一步增加。報告研究了科技巨頭與油氣巨頭的14份數字化服務合同,發現這些技術幫助油氣行業擴大產能,涵蓋探測、開採、提煉到運輸全過程。
顯然,這與應對氣候變化所要求的盡快擺脫化石能源依賴是背道而馳的。報告發布後,Google公開回應並承諾,將立即停止為油氣行業定制AI服務。而亞馬遜與微軟卻選擇了避而不談。
在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的宣傳文字中,同樣提到了「AI技術能更好地幫助改造火電廠」,針對它們「實時地給出符合規範並節約物力、人力的運作方案」,並表示已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開展合作,打造智慧火力發電廠。
就像馬化騰說的,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我們要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如果AI被賦予了拯救地球危機的角色,是「科技向善的關鍵」,那麼AI技術可以用於提升節能技術,賦能環保,但或許不應該成為助燃化石能源的那一把火。
真正的賦能:帶動全產業碳中和
技術賦能其他行業減碳固然好,但科技企業首先應當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與平台力量,帶動自身產業鏈邁向碳中和與100%可再生能源。
國際科技巨頭的做法或許可以作為參照。由於其75%以上的碳排放來自產品的生產製造,去年,蘋果提出新目標——於2030年實現全供應鏈的碳中和,包括手機原材料的開採、生產製造、產品物流運輸、以及再回收的每一個環節的碳中和。
在蘋果的帶動下,77家供應商承諾將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生產蘋果產品,其中不乏中國企業。2018年,蘋果及10家中國供應商成立3億美元中國綠色能源基金,將用於開發總計1百萬瓩的可再生能源項目。2020年該計劃已經在湖南省開發了134兆瓦的風電項目。
作為平台經濟的最大受益者,科技巨頭不僅有能力、也有責任推動所運營的平台上發生的經濟活動的減排。
與蘋果類似,Google也承諾將在全球投入5百萬瓩的可再生能源用於其產品生產與製造。微軟宣布自2021年開始將碳減排納入供應商考核。為供應鏈脫碳負責已經成為了科技巨頭氣候行動的新標杆。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起飛,數字化產業鏈的脫碳發展將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如果不加控制,到2040年,包括消費者終端、數據中心和傳輸網絡在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排放將相當於2016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相當於當前交通行業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而2007年,其僅相當於當年總排放的1-1.6%,2020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數字戰略,指出歐盟的ICT產業應當且能夠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
而中國網路巨頭有別於國際同行的一點是,它們呈現更高度的平台化形態。這場「平台革命」重塑了從線上到線下的各行各業,正在以電商和外賣等形式承載著巨大的線下經濟活動,推動著海量商品的全球性流動。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平台型企業的社會責任邊界。對平台化企業來說,實現企業自身及其供應鏈的碳中和恐怕是不夠的。作為平台經濟的最大受益者,科技巨頭不僅有能力、也有責任推動所運營的平台上發生的經濟活動的減排——無論是確保所銷售的商品不涉及毀林和生態系統破壞,還是減少塑料包裝製品的使用。
1月20日,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宣布重返《巴黎協定》,並提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在中、美、歐共同攜手開展全球氣候治理的時代背景下,科技行業邁向碳中和已經成為歷史必然。科技企業如何在做好自身減排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影響力助力全產業實現碳中和,將是影響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關鍵一環。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如何走向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