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化身鯪鯉建設業主 「被遺忘的島民」逗趣登場 最想對人類說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穿山甲化身鯪鯉建設業主 「被遺忘的島民」逗趣登場 最想對人類說什麼?

2021年10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身而為蛇我很抱歉。」如果台灣的蛇類能說話,面對大眾的觀感,很難不這麼說。

再想像台灣最大的原生壁虎——蘭嶼守宮,收到外來種大守宮來信說:「我也搬到高雄來啦,台灣真是好地方……」恐怕也無言以對。幾句文字描述,將台灣原生物種的窘迫處境表露無遺。

由台灣百靈佳殷格翰發動的「被遺忘的島民」,今年首度關注16種原生動物,並透過圖文並茂、擬人化方式,揭露其中12種動物的受脅處境,邀請讀者來了解,進而願意付出保育行動。

繪圖:阿鏘,
蘭嶼守宮收到外來種大守宮的來信,生動呈現台灣原生種的窘迫處境。繪圖:阿鏘,台灣百靈佳殷格翰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從關心生物安全出發 原生物種的時時刻刻不被遺忘

2025年即將迎接在台深耕的第50年,台灣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主要生產動物和人類處方藥物,以改善人類和動物健康為宗旨,並關注「生物安全」(Biosecurity)議題。來台近半世紀之際,思考能為台灣這塊土地多做點什麼。

「生物安全」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議題,它可從單一物種的滅絕談起,擴及豬雞牛的病原,甚至人畜共通的病毒如狂犬病,或非洲豬瘟造成經濟與民生問題,大到因氣候變遷影響物種存續等,都與人類社會休戚與共。

只是,談起生物安全難免給人嚴肅無趣的印象。著眼於共同生存在台灣的原生動物,尤其是受脅物種的處境——「被遺忘的島民」面貌逐漸浮現。

20211015「被遺忘的島民」策展

諸羅樹蛙和人類打招呼。繪圖:阿鏘,台灣百靈佳殷格翰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台灣百靈佳殷格翰企業傳播經理吳耀仁說,雖然有了這些物種的面貌,但如何拉近和牠們的距離,讓牠們的存在具切身感,而且必須有趣,又帶點挑戰性,這些思考一路引導專案的發展。

試想,如果你家的屋瓦不斷被掀開,探詢你的家境,會是怎樣的心情?以此揭露台灣的山椒魚屬所遭遇的處境,或以「就是這個光!噢噢噢小姐我喜歡你啊!」這種逗趣的語氣,說明面對燈火通明的鄉間道路,連螢火蟲都搞錯戀愛對象,導致少子化,應該是讓大眾快速理解這種處境,進而願意改變行為的契機吧?


面對自家屋瓦不斷被掀開的台灣山椒魚,也只能故作鎮定。繪圖:阿鏘,台灣百靈佳殷格翰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串聯保育的努力 散發物種魅力

將生物多樣性抽象的議題置入日常中,絕非易事。台灣百靈佳此次企劃的協力夥伴是育肯行動數位,為此做足功課,包括物種的選擇、創造符合當季的話題等。例如,環境日就主打諸羅樹蛙,回應綠色、友善環境的消費;而大自然若有金曲獎,台灣畫眉大概是每年的得主,金曲獎頒獎同時,也發布了台灣畫眉因美妙的鳴叫聲,而成為獵捕對象的處境。

這項計畫獲得不少回饋。諸羅樹蛙出刊之後,有從事保育的夥伴來留言,而專案的目的也期待達到串聯的效果。吳耀仁說,四面八方關注生態議題的夥伴因此而連結,有機會進一步合作、放大效益,甚至有機會了解這群夥伴在從事保育工作上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著力點支持,都是這項計畫樂見的面向。

育肯行動數位專案經理翁芝芸也觀察到這些物種的「反轉魅力」,例如一開始沒有挑螢火蟲,後來認為螢火蟲會發光很浪漫,也許能勾起讀者的美好情懷,進而關注牠們的受脅處境,沒想到發文之後,果然受到好評。另外,原本以為蛇的議題冷門,發文之後,讀者回饋說重新認識了蛇、其實蛇沒有那麼可怕。

大到穿山甲,小到球背象鼻蟲,這些受脅物種各有各的難處,怎麼從眾多的物種中,找出這幾些透需要關注的受脅物種?一一審視這些物種的翁芝芸說,確認專案後,整個團隊先從台灣保育物種列表中挑選,並篩選其中的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然後針對這些物種去進行溝通點的討論與發想,也同步找尋看這些物種是否有機會搭配有趣的節日,增加記憶點與立論視角的趣味性。

提味生物多樣性切身性 台灣也有主流化案例

在台灣百靈佳殷格翰辦公室中,設置了一面立體的物種牆,讓內部同事認識深耕近50年的台灣「被遺忘的島民」。


台灣百靈佳殷格翰辦公室,有一面立體的物種牆。圖片來源:台灣百靈佳殷格翰提供。

在對外宣導「被遺忘的島民」前,先於辦公室內部倡導時,就有同事驚訝發現,這些感覺四處看得到的蝴蝶、蛙類或畫眉鳥,原來都面臨不同因素及程度的威脅。當他們將這些資訊帶回家、告訴自己孩子時,有些孩子反而回過頭來教導爸爸媽媽保育知識。

這也讓吳耀仁意識到,即使物種保育已納入國教,但真正有能力採取行動的人,未必意識到這問題,這也凸顯了「被遺忘的島民」,就像為了補足這個缺漏,喚起大眾對這些物種的記憶。

當全球各國致力於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理想與目標成為普世價值、主流化之際,「被遺忘的島民」回應了這項目標。

談到為何願意著重在生物多樣性這件事,吳耀仁解釋,「這項專案或許初具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方向,不過一開始並非以此為目標,只隱約知道這個範疇值得投注、值得努力。」

「我們必須意識到,個人行為對物種造成的影響,有時候我們以為沒關係的行為,可能已造成對環境、生物的影響。」例如非洲豬瘟,大家或許認為只是買個豬肉禮盒回來,這個疾病就這麼夾帶進來了;雖然有些外來種的進入是無可避免的,例如,透過運具入境;不過,為了個人喜好而進行物種貿易,卻不考慮後果和下場,較令人擔心。

「尤其自然沒有法權。當你將一塊土地改變利用型態,成為遊樂園,沒有法律能代表『自然』出面表示意見。」吳耀仁說。


穿山甲化身鯪鯉建設業主,還有淺山動物相挺。繪圖:阿鏘,台灣百靈佳殷格翰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此次專案在宣傳層面多元化,無論Instagram、Pinterest、Facebook、LINE等社群軟體都投入,將觸媒極大化,讓大眾透過各種管道接觸議題。尤其IG、Pinterest是非常重視畫面的品牌,為此,專案特地找了插畫家阿鏘合作,用有趣幽默的調性繪製一系列動物的獨特遭遇。

吳耀仁強調,「被遺忘的島民」是延續性計畫,公司將持續挹注資源,結合生物多樣性公約目標,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