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垃園 崩落的濱海垃圾場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海角垃園 崩落的濱海垃圾場

2021年03月22日
公視記者 柯金源 張岱屏 顏子惟 劉啟稜 陳添寶

1990年代以前,台灣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區掩埋場,直到現在,全國營運中的掩埋場有106座,已經封閉停用的掩埋場達281座,其中有94座是位在河岸或海濱。這些掩埋場過去常在海岸侵蝕、海水掏刷下,垃圾裸露崩塌,污染海洋,如今,這些海角垃園的狀況如何呢?


1990年代前台灣垃圾都是送到郊區掩埋場,過去常在侵蝕、掏刷,垃圾裸露崩塌,污染海洋。

彰化沿海的垃圾問題

尋訪海角垃園的第一站,我們來到彰化縣芳苑鄉福興地區的聯合垃圾掩埋場。位在芳苑海埔新生地最外圍,面積約8.6公頃。掩埋場的海堤緊鄰海岸,過去曾多次因為颱風和強浪沖刷,導致堤防破損,垃圾到處散布。

掩埋場附近的蚵架和紅樹林上,懸掛著垃圾。附近漁民表示,垃圾溢出覆蓋魚塭,導致文蛤缺氧死亡。因為民眾抗爭,福興地區垃圾掩埋場在2014年停用,其中一部分已經復育,但另一部分垃圾就直接堆置,多年來沒有移除,也沒有妥善覆土。


掩埋場附近的蚵架和紅樹林上,懸掛著垃圾。

更讓人擔憂的是,掩埋場的海堤已經破損,地基被掏空,周遭就是牡蠣和文蛤的養殖專業區,漁民擔憂垃圾如果持續被沖刷,將污染附近海域。

針對芳苑鄉福興地區的掩埋場問題,彰化縣環保局承辦科長回應無法受訪,僅表示該掩埋場過去由鄉公所管轄,2020年才完成程序轉交給縣環保局,已經向環保署申請經費做改善。


福興地區掩埋場2020年完成程序轉交給縣環保局,已經向環保署申請經費做改善。

同樣是在彰化沿海,位於彰濱工業區線西區的垃圾轉運站,因為設施簡陋,沒有圍網攔阻,垃圾隨海風飛散到四周。

違法棄置的垃圾場

除了公有掩埋場,彰化許多河岸邊坡和出海口,也經常被民眾當成私人垃圾場。以東螺溪為例,從河口往上走,短短一公里內,可以看到三、四處棄置垃圾的熱點。這片紅樹林本來是螃蟹和彈塗魚生活的樂園,現在卻是又髒又臭的「垃園」。

大肚溪河口是另一處惡名昭彰的地點,這裡早在1998年就被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2011年前被發現大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和一般垃圾。公部門近年來陸續進行清除,但河口密布的垃圾量,還是相當驚人。


海角垃園,崩落的濱海垃圾場。我們的島提供

北部的濱海掩埋場狀況又是如何呢?

新北市淡水區垃圾轉運站過去是掩埋場,場址就位在高潮線上。回顧1990年代的紀錄,當時垃圾直接裸露,隨著大浪滑落到海裡。2001年淡水掩埋場封閉,2017年加強邊坡防護,用石籠堆疊成一層層的擋土牆,很難想像這綠油油的山丘,其實是座垃圾山。現在這裡是淡水區的垃圾轉運站,繼續承擔著都市廢棄物處理的責任。

台灣家戶垃圾雖然九成以上以焚化處理,但各縣市焚化處理量能不均,目前除了北高兩市焚化廠仍有餘裕,其餘縣市都面臨垃圾燒不完的難題。以桃園為例 雖然轄內有一座焚化廠,但因為人口增加,垃圾量也跟著成長。

桃園觀音的濱海掩埋場

桃園每天有100噸左右的垃圾無法焚化,只能打包運送到觀音區海邊的垃圾掩埋場做暫置。目前在觀音區垃圾掩埋場暫置垃圾已達20萬噸,南邊是桃園第一座地質公園,也是著名景點草漯沙丘。不過當我們沿著這片沙丘走向海岸,發現定沙的圍籬上,卡著垃圾,沙灘上也散布著各種塑膠瓶和垃圾。繼續往前走是矗立在海邊的垃圾掩埋場,在長期風吹雨淋下,許多打包垃圾外層的塑膠布已經破損不堪。


目前在觀音區垃圾掩埋場暫置垃圾已達20萬噸。

桃園市政府目前正在興建生質能中心,新的焚化爐預計在2021年7月完工,環保局希望在2027年前,能將垃圾山清除完畢,未來幾年這個濱海垃圾山勢必還會繼續存在,要如何做好防護,不讓垃圾造成海岸污染,仍是問題。

花蓮市垃圾轉運站與環保公園

在花蓮縣,垃圾也是頭痛問題。近年來因為國旅熱潮,花蓮縣每天垃圾從150公噸增加到165公噸,送到宜蘭焚化廠的垃圾量卻下降。花蓮市的垃圾每天有60多公噸,無法外運的都暫置在濱海的垃圾轉運站,環保局表示,為防止垃圾散逸,2020年才剛完成整頓工程,加高邊坡圍籬。


因為國旅熱潮,花蓮縣每天垃圾從150增加到165公噸,送到宜蘭焚化廠的垃圾量卻下降。

花蓮市垃圾轉運站旁邊是舊有的掩埋場,1996年飽和後封閉復育為環保公園,北邊就是著名的景點七星潭。不過在2017年之前,掩埋場邊坡因為海岸侵蝕,導致垃圾裸露、崩塌入海。近年花蓮縣政府在舊掩埋場下方投放消波塊、興建擋土牆,以減緩邊坡侵蝕速度。

我們走進掩埋場邊坡,可以發現隨著覆土崩落的一些陳年垃圾,掩埋場邊坡的防護工程,不到十年已經出現鐵網腐蝕、疊石崩落的狀況。花蓮奇萊鼻與七星潭一帶是侵蝕海岸,未來垃圾會不會又再崩落呢?

針對這些濱海掩埋場的問題,環保署表示,從2020年開始,每年撥出4500萬經費,加強濱海掩埋場的防護工程。

台東縣濱海垃圾場

濱海掩埋場除了垃圾逸散崩落成為海漂垃圾,臭味和水污染,也是附近居民更關心的問題。台東縣成功鎮的都歷部落有一片美麗海灣,被譽為「天空之鏡」,這幾年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不過美麗海灘旁有座高聳巨大的水泥建物,圍牆內裝載的是成功鎮20多年積累的垃圾。2020年底,鎮公所計畫延長掩埋場營運年限,部落居民展開封路抗爭。

居民指著掩埋場圍牆上的水痕,認為可能是滲漏的污水;鎮公所清潔隊則表示,牆上的水痕是鐵件鏽蝕所致。掩埋場上下游各有一座監測井,鎮公所委託學術單位每季測量一次,雖然清潔隊長說明水質都符合標準,不過我們發現,2020年10月鎮公所的地下水檢測報告重金屬「鉛」,超過管制值標準,隊長表示,可能是監測井老舊遭人破壞,要再確認原因。


居民指著掩埋場圍牆的水痕,認為可能是滲漏污水;鎮公所清潔隊則表示,是鐵件鏽蝕所致。

部落居民更在意的是,部落想發展觀光,掩埋場會是個阻礙。居民為阻止垃圾進場,封路抗爭長達兩個月,成功鎮公所請台東縣政府協調,讓垃圾外運焚化處理。

民間團體每年舉辦淨灘活動,行政部門也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清理岸際和海漂垃圾,但是這些造成海漂垃圾的來源不徹底解決,再怎麼淨灘,恐怕也是無濟於事。海保署2018年曾針對濱海69處垃圾掩埋場做調查,包括桃園、台東、澎湖等縣市,共有6處掩埋場建議必須改善。


造成海漂垃圾的來源不徹底解決,不管民間和公部門再怎麼努力淨灘,恐怕也是無濟於事。

針對全國濱海掩埋場的問題,環保署表示,未來這些濱河海、有污染之虞的掩埋場,可列為優先活化對象。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建議,掩埋場舊垃圾應先做篩分,塑膠、金屬等可回收的先回收,也可以考慮用新的處理技術,包括水熱技術、燃料化等方式來處理。

二、三十年來,濱海掩埋場的垃圾從不曾消失,它層層堆積,隱藏在石籠或綠色植被下,成為海岸線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海岸侵蝕,這些垃圾仍然可能流入海洋,回到食物鏈。另一方面新的垃圾也持續堆積,成為海漂垃圾的來源。身為垃圾生產者,我們能不能對海岸的未來,負起一些責任?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海角垃園】

3/22(一) 22:00首播
3/27(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