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已非單一事件,舉凡今年初德州的暴風雪、去年珊瑚大規模白化等,都已超出專家過去的觀測紀錄,也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健康,讓人不能否認地球早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年初聯合國發布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綜合報告(NDC Synthesis Report)是給全地球人的緊急行動宣言,呼籲今年是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的關鍵成敗年,各締約方要提交更具野心的2030年氣候行動計畫與減量目標。
台灣碳排放節節高升 能源部門為大宗
要談減碳,就必須先了解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翻開環保署最近一版的2020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1990年的1.3億公噸,持續翻倍成長到2018年的2.9億噸,中間排碳在2008、2009年金融風暴時驟降,接下來十年的降幅皆微不足道,像2018年總排放量僅較前一年略低約0.62%,如此幅度對於全球升溫是否控制在2℃、甚至達到巴黎協定所寄望的1.5℃都嚴重不足。
環保署認定七大溫室氣體之間,又以二氧化碳占比超過九成為最高,含氟氣體(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氮的統稱,也被稱為高暖化潛勢溫室氣體)較1993年增加近五倍之多!從各部門來看(不含LULUC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能源部門是歷年總排放量最大的部門,占比超過九成,排放量為2.6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幾乎比1990年多了1.5倍!
細細追蹤能源部門的排放結構,範籌包含燃料使用、燃料逸散性、能源生產、運輸、儲存及傳送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沒有意外,能源產業消耗最大,再來是運輸產業以及製造業與營造業。而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的排碳在先前四年穩定下降後,竟然於2018年大幅上升,反觀廢棄物與農業部門,在積極推動垃圾零掩埋、實施資源回收、提升氮肥技術進步下,分別減少30-60%溫室氣體排放量。
可望邁入低碳社會?端看氣候法能否修成正果
排放清冊報告也揭露我們平均使用能源背後的碳排放量,一年大約是11.33公噸。先前最新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曾估算,要實現1.5°C目標,2030年一個人只能排放2.1噸碳,相當於要減少80%。而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所發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1, CCPI 2021),台灣的整體排名依然吊車尾,多少也因「人均排放」(在評分指標中權重就占了30%)太高,而被拖垮。
去年環保署開始進行溫管法修法作業,許多立委與民間智庫團體也都積極參與。綜觀全球陸續喊出「淨零」目標,美國也規劃重返《巴黎協定》,在人事任命、國內經濟就業與外交政策上都緊密扣合氣候目標,從排放清冊來看,台灣卻有些踟躕不進,能不能跟上國際腳步,這次修法非常關鍵。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減碳成果退步?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大解析〉
參考資料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0年10月),2020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公民對話平台
- 環境資訊中心(2020年12月08日),台灣氣候變遷績效表現差 環署回應尊重
- 報導者(2021年2月25日)當拜登組夢幻環保內閣、用「氣候」拼經濟,台灣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