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景觀區共管示範 阿禮族人返鄉重拾魯凱文化 帶遊客探訪「雲端部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第一個景觀區共管示範 阿禮族人返鄉重拾魯凱文化 帶遊客探訪「雲端部落」

2021年04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屏東報導

海拔1200公尺的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是台24線上最遠的一個部落。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原本生活在雲端上的部落族人遷移至平地,僅有二戶留守阿禮。離開原鄉的西魯凱族人,過去與山林土地相連的部落文化如何傳續?尤其阿禮部落青年後代主要生活經驗在平地,與舊部落的情感連結疏離,即使山上的家還在,是否返鄉也成為長期爭論與反覆探討的議題。

「這是一個契機。在原鄉還沒有消失之前,用這樣一個試驗作法,由部落自主意識提出共管辦法,透過產官學合作,來培力社區、凝聚共識,共同來保護搶救偏鄉文化。」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昨(13)日在林務局與阿禮部落協同經營成果發表會上受訪時說。

海拔1200公尺的阿禮部落是台24線最遙遠的部落,又稱為雲端部落。攝影:李育琴 (2)
海拔1200公尺的阿禮部落是台24線最遙遠的部落,又稱為雲端部落。攝影:李育琴

阿禮風古謠樂團部落在成果發表會演唱魯凱古謠,向來賓歡迎致意。攝影:李育琴
阿禮風古謠樂團部落在成果發表會演唱魯凱古謠,向來賓歡迎致意。攝影:李育琴

陳美惠所指的契機,是屏東縣政府去(2020)年公告「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後,阿禮部落經過半年多的培訓和營運團隊組織,正式推出了部落生態旅遊服務系統。藉由共管機制,部落可自主管理景觀區,永續經營阿禮部落的里山資源,同時幫助青年找回與部落的連結,讓魯凱文化延續下去。

劃設景觀區第一步 規範遊客總量、旅遊方式有法制基礎

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設範圍包括阿禮、大武、神山等部落。依據《觀光發展條例》,劃設公告後即賦予部落公權力,可以管制人車進入、規範遊客總量管制,以及遊客進入時應聘請專業解說導覽人員帶領等規定。這也替部落保護原鄉資產、降低環境衝擊,以及發展永續旅遊、推動里山經濟,提供了法制依據和管理權限。

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完成專業導覽解說員培訓及受證。圖片來源: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
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完成專業導覽解說員培訓及受證。圖片來源: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

莫拉克風災後,阿禮部落遷移山下,卻造成原鄉珍貴的山林和文化資源遭盜採和偷竊,鄉公所當時協助部落在入口處設置管制閘門,只開放預約遊客進入,但實際上這個作法於法無據,飽受批評。

同時間,霧台的觀光人潮持續成長,根據觀光局統計,2017年已有超過21萬遊客進入霧台,地方承受著觀光發展帶來的衝擊。

自2015年起,屏科大協助阿禮部落發起提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設,並且帶動其他部落響應,經多次部落討論和會議共識,以及各主管機關的溝通協調,歷經五年完成劃設公告等法定程序。

林務局支持與部落共管 全台第一個示範部落 找到永續里山經濟

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指出,森林資源與部落共管是新的趨勢和政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公告劃設,讓部落共管在完善的法制基礎下推動。配合新的林業政策發展,包括林下經濟、國產材永續林業、森林療育等,藉由全台第一個阿禮部落的示範操作,未來對於部落文化保存和森林永續利用資源共管有很好的參考案例。

部落對景觀區的自主經營管理,依法需有專業導覽人員來進行。林務局委託屏科大,與霧台鄉公所和阿禮部落共同舉辦培力課程,組成經營團隊,正式推出旅遊服務窗口。

在發表會上,部落展現半年來的培訓成果,包括魯凱古謠演唱、景觀區的解說、阿禮部落的生態、特色美食與行程規劃介紹等。長期在原鄉經營林下經濟的部落青年,也推出了金線連、森林養蜂的蜂蜜、花粉等產品。

部落青年在原鄉經營林下經濟森林養蜂,已經有所成果。攝影:李育琴
部落青年在原鄉經營林下經濟森林養蜂,已經有所成果。攝影:李育琴

「在這個過程中,部落青年從原本的離鄉,到二地居,如今返鄉經營,找到他們重新與原鄉連結、返鄉的解方。」陳美惠說。

10多年前她到訪這個遙遠的山中部落時,在優美的環境中看見石板屋的炊煙冉冉升起,族人穿著傳統服飾、頭頂著小米,部落裡的生活習慣仍保有魯凱文化。

阿禮部落在原鄉觀光急遽發展和變化下,仍保有獨特的地方文化,非常珍貴。陳美惠表示,儘管歷經風災,但契機還在,可以重新開始。只是遷村後的阿禮部落,族人必須重新了解彼此,對於部落發展的想法也要互相磨合、調適。

陳美惠說,阿禮部落做出一個模式,讓偏鄉地方藉由協同共管找到永續里山經濟的方法。攝影:李育琴
陳美惠說,阿禮部落做出一個模式,讓偏鄉地方藉由協同共管找到永續里山經濟的方法。攝影:李育琴

自主管理如何管? 部落共識優先 遊客旅費全額納入部落回饋金

對於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部落的青年團隊也持續與族人溝通,讓他們了解對部落環境和文化的影響。

部落青年、阿禮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櫟茉莎呢表示,因為阿禮是全台第一個提出劃設的原鄉部落,而政府也等著部落自主提出經營管理計畫,該如何進行,部落要推動什麼,他們經過相當緩慢、長時間的溝通協調,逐步完成。

櫟茉莎呢(中)期許景觀區經營計畫推動,能實質幫助部落文化和自然資源永續保存。攝影:李育琴
櫟茉莎呢(中)期許景觀區經營計畫推動,能實質幫助部落文化和自然資源永續保存。攝影:李育琴

櫟茉莎呢以熱情的語調介紹遊程和風味美食,她說這些食物都扣連著部落的文化永續,例如小米飯、吉納福等,使用部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小米,以及山芋頭。

長輩覺得這些食材沒人吃,芋頭乾的烘製又很辛苦,沒有價值不想種,但是櫟茉莎呢要證明遊客喜歡,而且透過生態旅遊的文化體驗,可以讓他們認識與小米有關的魯凱文化,藉以支持小農繼續傳統農作。

而導覽路徑中,有一條傳統狩獵文化解說路徑,她希望邀請部落耆老、獵人參與,用傳統的陷阱、植物認識、獸徑和動物痕跡的識別等,向遊客解說魯凱的狩獵文化。

「遊客參與阿禮生態旅遊的回饋金,就是實質幫助部落保護在地文化和自然資源。」櫟茉莎呢說,扣除基本導覽解說費,遊客支付的旅費將全額作為部落回饋金,用於部落文化保存和環境管理,幫助部落文化和自然資源永續循環。

不久前,霧台大武部落才因進入景觀區的管制失控,旅遊服務品質下降而遭到批評。櫟茉莎呢表示,部落經營團隊需要溝通,找出讓彼此共好的方法,而台24線各個景觀區都有其特色,部落間可透過串連、互相合作,彼此共好才能讓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發揮最大的效益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