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通盤性海域生態調查 海保署啟動四年計畫 盼建立保育與開發依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首次通盤性海域生態調查 海保署啟動四年計畫 盼建立保育與開發依據

2021年05月0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總是要開始做,否則以後會後悔。」為解決台灣一直以來缺乏通盤性海洋生態資料庫,海保署今(2021)年4月啟動首次的「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將於四年內鎖定全台15處海保區生態熱點執行定期調查,當中也包含桃園大潭藻礁、基隆協和電廠沿海珊瑚礁等面臨開發爭議的沿近海域。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受訪指出,這是台灣建立全面性、科學性海洋生態調查監測系統的第一步,未來將成為開發案選址、海保區劃設的重要科學依據。

20210430海保署啟動「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水試一號試驗船。圖片提供:水試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水試一號試驗船,4月30日返回和平島碼頭,完成今年度第一次船舶海上調查。圖片提供:水試所

啟動通盤性海域生態調查  為保育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海保署為期四年的「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計畫,與農委會水產試驗及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合作,今年4月起正式展開。海保署表示,此計畫將是台灣建立科學性、通盤性海域生態調查的新里程。

本次調查範圍為台灣0~3海浬內的沿近岸海域,涵蓋15處現有海洋保護區(海保區),也包括桃園大潭藻礁、基隆協和電廠沿海珊瑚礁等面臨開發爭議的沿近海域。

吳龍靜指出,由於計畫經費有限,本次調查範圍未能涵蓋全台總共46處的海保區,僅先選擇重要的生態熱點(如:珊瑚礁生態系),「希望能了解這些生態系的生態服務價值,以尋找潛在的海保區,也提供開發案評估。」

此計畫結合水試所的專業,將蒐集海域基礎環境參數、浮游動植物、仔稚魚等環境與漁業生態資料;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則提供環境DNA(eDNA)[1]、人工智慧、影像自動辨識等新興研究技術,協助監測海洋生物多樣性、微塑膠的變化;同時也協助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收集重點測站的海水樣本,進行輻射背景值檢測。

20210430海保署啟動「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環境參數與魚類環境DNA採樣實驗。圖片提供:海保署
研究人員進行環境參數與魚類環境DNA採樣實驗。圖片提供:海保署

水試所、台大組研究團隊 4月完成環島研究船首航     

此計畫將定期調查20處環島海域以及50處近岸站點,涵蓋船舶海上調查、人員潛水調查兩種調查方式。其中,由水試所、台大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已於4月7日至30日間搭乘水試1號研究船,完成環島海域船舶調查的首航;近岸潛水調查也即將展開。

吳龍靜指出,在計畫的四年間,理想上每年會執行四次(每季一次)環島海域船舶調查,但實際上受限於海況因素,將每年至少執行兩次;至於較耗費時間與人力的近岸潛水調查,則是每年至少執行一次。吳龍靜表示,此計畫將能與水試所及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ODB)長年收集的資料接軌,逐年完成台灣周邊海域全面性的生態資料建置。

吳龍靜也坦言,此計畫調查涵蓋的調查點位仍不夠充足,盼能透過四年計畫的初步成果,爭取更多經費延續此調查計畫,並進行更全面的調查。

20210430海保署啟動「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此為四月份研究船首航涵蓋的調查站點。圖片提供:海保署
海保署啟動「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此為4月份研究船首航涵蓋的調查站點。圖片提供:海保署

水試所自2003年起執行「台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計畫」,長期監測海域水溫、鹽度、營養鹽、葉綠素、浮游動物及仔稚魚等漁場環境資訊,盼與海保署、台大團隊共享研究資源,整合跨領域海洋保育及學術研究成果。

此外,水試所自2019年起執行「建構漁業資源永續暨因應氣候變遷研發基礎能量之升級中長程計畫」,預計2024年前將完成3艘新型漁業試驗船的興建,屆時將使用更現代化的試驗船及科研儀器進行監測任務。

接軌既有研究成果  建立完整海域生態資料庫

台灣進入能源轉型關鍵期,天然氣接收站、離岸風電的興建,沿近海域面臨龐大的開發壓力。學者、立委多次指出台灣因缺乏長期、全面性的海洋生態資源普查與整合性的資料庫,至今仍難以評估三接等重大開發案對海洋生態系的影響。

吳龍靜指出,過去漁業署、環保署及台大等政府部門、研究單位,雖然都有針對海洋生態及生物資源,進行相關的監測調查與研究計畫,然而各單位因調查的業務目的與方法殊異,且多僅限於短期、局部的調查。

「資料在時間與空間上都不完整」,吳龍靜表示,台灣一直以來未能建立全面性、長期性的海洋生態監測調查計畫與整合性的資料庫,甚至許多海域都是等到要開發時,才首次由開發單位進行調查研究,「不曉得以前的情況,就無法分析、比較前後的生態狀況、評估開發影響。」他強調,唯有從現在開始進行長期的監測調查,未來才會累積足夠的科學資料,成為海域開發與保育的評估依據。

「這次整合了不同單位既有調查範圍中的精華區域,並新增更多生態熱點,加強持續性、整體性的生態系觀測。」吳龍靜表示,調查成果將逐年對外公布。

註釋

[1] 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概念,即水中生物身上的DNA可能藉由魚體表的黏液或糞便等排出物而進入水中,於是DNA取得便可跳過生物採集的步驟,而直接從水體中收集。(資料來源:水試所)吳龍靜說明,過去透過漁撈方式進行生物調查時,僅能捕到特定種類的生物,透過環境DNA可以更快速、全面地了解特定海域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