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發起的「珍愛藻礁公投」8月將登場,但正反方對桃園大潭藻礁的分布範圍、三接工程是否將破壞藻礁,以及如何保護藻礁仍莫衷一是。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日召開「海岸生態保護之法制、行政作為與藻礁保護」公聽會,學者普遍認為,三接工程對大潭藻礁生態的影響,仍要透過更多嚴謹科學調查來釐清基礎事實,以界定明確的保育範圍及方式。
大潭藻礁生物多樣性有多高? 邵廣昭:需更多研究判斷保育價值
桃園沿海的藻礁分佈長達27公里,其中已有86.7%的現生藻礁,透過觀新野生動物保護區、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及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等,劃設為法定保護區。然而,緊鄰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的大潭藻礁,未被劃入法定保護區。
三接工程與大潭藻礁保育是否為二擇一的選擇題,學界仍存有不同的看法。台灣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講座教授邵廣昭指出,三接已施工兩年,除了施工船隻脫錨擱淺的意外事件,並無明顯破壞狀況。
邵廣昭強調,破壞藻礁的主因是來自於水質污染及沈積物覆蓋,「這都不是劃設保護區可以解決的」,他認為做好污染及漂沙的監管防治工作更重要。邵廣昭也質疑,「大潭藻礁的生物多樣性真的有如環團所說的這麼高嗎?」他認為所謂的生物多樣性、生態豐富度是相對的概念,須與其他相同的生態系對照,經客觀公正的評比才能判斷。
至於學者於大潭藻礁發現的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邵廣昭則表示,柴山多杯孔珊瑚是剛發現的新種,「在台灣分布範圍到底有多廣,是否真的瀕危?」除了桃園海岸外,目前仍未於全台其他縣市的海岸進行調查。
環團:政府未普查海洋資源 至今三接工業港水下生態仍不明
「不是說大潭藻礁不重要,任何一個生態系都需要受到保護。」邵廣昭強調,海域空間的使用目的甚多,包括國防、交通、能源、採礦、漁業及保育,在缺乏生態及漁業基礎背景資料的現況下,將難以適當規劃不同價值間的優先順序。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是有系統地收集、整合及建立台灣海域環境、漁業及生態資料庫,並落實公開分享。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特聘教授李錫堤則表示,保護藻礁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藻礁的分布範圍、厚度以及是否有沙埋的情形。除了在海岸潮間帶區域顯露出來的藻礁,往海域延伸的水下藻礁分佈情形仍難以掌握,「只用水下攝影可能看不到,但是過去工業港鑽探資料顯示底下有藻礁。」
李錫堤強調,應加強整體環境背景的調查與監測,模擬比較有、無三接工業港的兩種情況下,海流、水質與含氧量、漂沙及污染物傳輸的改變,「哪些往有利、不利的方向改變?」他強調需有這些資料才能了解三接對藻礁生態的影響,以利討論保育區範圍,以及如何達到最佳保育效果。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直言,大潭藻礁與三接開發案的爭議已走到了公投的階段,「到底工業港底下的生態如何都還是眾說紛紜」,過去政府未編列足夠經費進行海岸、海洋資源的普查,「往往都是真的要開發時,才發現原來底下有斷層、文化遺址或珍貴的生物。」
立委邱顯智也點出資訊混沌不明的問題:「三接工業港的水下到底有沒有藻礁,中油說沒有、中研院學者說有,海保署說沒做過調查。」他並指出,海洋委員會是統籌全國海洋政策規劃及推動落實的中央主管機關,然而在三接等重大開發案當中卻相當弱勢、沒有立場,呼籲海保署確認基礎事實,並落實公開揭露。
環團盼劃設保護區 學者:政府應建立開發審議機制
事實上,環團已於201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報劃設大潭藻礁為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並在2017年依《野生動物保護法》請願劃設保護區,然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指出,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和桃園市政府不斷互相推託,至今仍未啟動審議程序。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教授陳璋玲表示,《文資法》是高強度的限制管理,禁止改變原有自然狀態,「但是大範圍的自然環境中,如何能限制變動?」台灣面積狹小、人口稠密,海岸地區開發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她建議,應使用允許適度開發使用的《野保法》,政府也有責建立完備的開發審議機制。
除了三接外,台灣海岸、海域還面臨光電、風電等各種開發。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邱文彥提醒,應比照陸域的國土計畫,推動整體海洋空間的規劃管理,「如果無法妥善分派海域的使用,將來(各式海域開發)恐成無政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