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大停電驚魂未定,517台電再度緊急宣布分區限電。台電昨(17日)晚間說明限電原因為夜間用電負載攀升、多部機組歲修導致供電能力不足,呼籲全民共體時艱,節約用電。本次停電約1小時,限電量100萬瓩,影響全台超過66萬戶。
不過台電估計,今(18日)用電可能再創新高,預估備轉容量僅剩7.4%,亮起供電吃緊的「黃燈」。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分析,台電5月已是走在夜間尖峰負載的鋼索上,在機組完成歲修之前,可能得回到2017年815大停電時的備戰狀態,特別是沒有光電支撐的夜間尖峰用電。
興達機組故障 靠水力撐過日間尖峰負載 卻無法因應夜間用電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面臨缺水與連日高溫炎熱,導致用電屢創新高,17日下午2時的實際負載已超過台電原先估計的3700萬瓩,達到3744萬瓩,刷新歷年5月尖峰用電紀錄,更逼近2020年7月的用電尖峰3802萬瓩。入夜後,17日晚間7時30分的用電負載仍有約3500萬瓩。
用電飆高也亮起供電警戒燈號,根據台電統計,17日尖峰用電量3744.2萬瓩、尖峰備轉容量僅剩3.8%,是2018年5月31日以來首見「橘燈」供電警戒,當時的尖峰用電量是3671.3萬瓩、備轉容量剩3.9%。
18日也不樂觀,預估用電可能再創新高,備轉容量估計僅剩7.4%,將是供電吃緊的「黃燈」。
517分區停電發生什麼事?
中午12時54分
下午2時10分
台電表示,興達電廠1號機組已排除故障及測試完成,已點火重新升載併聯發電。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說明,17日停電事故原因為興達電廠1號機下午故障跳機,影響50萬瓩,約1.3%供電;加上水情不佳,可供調度的抽蓄水力發電量,為支援下午尖峰用電已經用罄,慣常水力則無法發揮發電功能;還有近457萬瓩裝置容量的機組,為因應7月的用電尖峰正在大修,無法發電。
台電再次為了停電向全民道歉,會比照513停電事故,研擬補償方案。
麥寮電廠3號機、核三廠1號機未能提早支援 需量反應救不回
為了穩定供電,台電17日下午不只把抽蓄水力、燃煤、燃氣等現有機組幾乎全開。聯合報報導提到,台電董事長楊偉甫還親自致電台塑,希望甫完成大修的民營麥寮電廠燃煤3號機組能提前發電。台塑集團則回覆,「仍須測試,無法保證供電量」,但隨後仍提前供電且降低六輕用電量。此外,核三廠1號機也於近期完成大修,同樣尚未達可供電的狀態。
據了解,台電的機組歲修排程於1年前就已完成安排,每部大型機組歲修約需2~3個月,為因應7月的夏季用電尖峰,台電安排大潭、林口等多部大型機組於5月底前完成歲修。自由時報報導,根據原先排程,麥寮電廠三號機是5月20日、核三廠1號機是5月26日才會完成大修,兩部機組為支援用電提高,才被迫提前在17日、18日發電。
台電電力調度處長吳進忠表示,除了盡可能調度機組,17日也努力促使用電大戶壓低負載用電量,並透過需量反應競價降低約131萬瓩負載,對降低夜間負載已有貢獻。然而,入夜之後無光電支撐、抽蓄水力的水放光之後,燃煤機組仍未滿載發電,被迫實施分區停電。
目前尖峰負載率仍以日間尖峰為主,因此會將太陽光電的貢獻納入供電能力中計算,即便夜間已非用電尖峰,但也失去光電支撐,只能靠其餘機組補充,若光電占比愈高、夜間供電就會比日間更吃緊。根據能源局規劃,2024年開始,尖峰負載將由日間轉為夜間,計算尖峰備轉容量率時,將不會再把太陽光電納入供電能力中計算。
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分析,台電5月已是走在夜間尖峰負載的鋼索上,14日的夜間尖峰同樣達3499萬瓩,當時可以撐過去,但17日卻需分區限電,差異在一部興達1號機,「白天若沒有325萬瓩的光電在那邊撐著,可能連日尖峰都會出問題了。」
趙家緯擔憂,5月底機組完成歲修之前,可能得回到2017年815大停電時的備戰狀態,「當年是擔心日尖峰,以下午關冷氣為解方,如今要面對夜尖峰,需要思考不同的應對方式。」
因應7月夏季用電尖峰 457萬瓩機組大修中 5月底前供電吃緊
台電表示,核三廠1號機、林口3號機、麥寮3號機、大潭複循環6號機、興達複循環2號機、大林燃氣6號機及協和4號機等機組依規劃期程大修,估計在5月底前陸續歸隊。總計大修機組裝置容量約457萬瓩,佔備轉容量超過10%。
台電也說,未來安排機組大修,將審慎考量極端氣候與炎熱天氣對用電的影響,妥善規劃安排。現階段法規規範,緊急分區輪流供電機制以每年輪流的方式,是否妥善公平,台電將參考外國制度研議精進,儘速對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