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建立環境永續指數 敦促各國政府決策邁向永續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耶魯建立環境永續指數 敦促各國政府決策邁向永續

2007年06月04日
本報2007年6月4日台北訊,彭郁娟報導

耶魯公布的2005環境永續指數報告(圖片來源:yale)台灣最新的永續發展指標即將於6月5日公布,5月30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進行的「永續發展國際論壇」,永續發展指標這個議程備受注目。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駱尚廉、芬蘭永續發展委員會秘書處代表Tuire Nikulainen,以及美國耶魯大學ESI(環境永續性指數)與EPI(環境績效指數)研究團隊代表Dr. Christine Kim,分別介紹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回顧、芬蘭永續發展指標發展過程,以及環境績效測量的世界評比。

在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的部分,駱尚廉得出的結論是:從1998到2006,台灣的環境永續發展指標顯示台灣是背離永續發展的狀態。然而,因為成果展現的時間落差,目前政府、民間在永續發展的努力,無法立即反應在永續發展指標上。不過駱尚廉表示,從政策面提升台灣的永續發展,是持續推動的努力方向。

永續發展指標已發展到第三代的芬蘭,自1997年聯合國永續指標(CSD)發表後,即主動要求參與成為測試國。在CSD 134個列出的指標中,芬蘭選出58個作為該國的永續發展指標進行測試,於2000年發展出第一代指標。第二代指標修正目標設定在提升對決策者的實用性,採用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政府部門希望更了解指標與議題連結性。因此第二代指標不但按議題歸類,並提供背景資料,集結成指標手冊。2006年發展出的第三代指標,在34個核心標題指標下各有約50個支持指標,並發展出參與草擬國家永續發展策略的過程。

芬蘭的永續發展指標仍在持續修定中,以保持指標與決策需求的連結。Nikulainen一再強調,政策決策者對指標的關切度,取決於他們何時及如何接收到相關訊息。因此,適時並且以動人的態度向決策者宣傳永續發展指標,是他們不變的努力方向。

環境永續性指數(ESI)與環境績效指數(EPI)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研發出來的世界性環境績效評比。ESI測量全球146個國家環境永續性的相對指數,量化各國未來數十年內有效保存貴重環境資源的可能性。EPI則聚焦在各國接近國際決議之環境政策目標核心政策領域的程度,為絕對指數,以鑑定出世界永續發展的領先國、落後國與最佳措施。

台灣2005年的ESI 排名為145,僅高於北韓;EPI在133國家中的排名則為24。針對兩個排名的高度落差,Kim表示,ESI是以過去環境資料預測未來永續性。台灣ESI排名落後的原因,她歸納可能是由於台灣過去因經濟發展,大量耗用天然資源,再加上國際地位特殊,無法加入相關國際組織,資料提供與國際間要取得資訊皆有困難,不過她認為台灣排名不應該這麼差,近年台灣環保署及NGOs,也開始積極蒐集資料,以利台灣環境永續指數的建立。

Kim一再強調該指標的科學嚴謹度,以及對各國決策者有激勵和採取改變的功效,例如2005年排名第二的挪威,即積極構思如何超越排名第一的芬蘭。另一方面,當天與會的日本永續發展評議會秘書長Miwako Kurosaka仍質疑耶魯團隊在取得各國資料的真確性,和排名的公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