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款種出來的紙盒 利樂攜手義美 讓食物包材更永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第一款種出來的紙盒 利樂攜手義美 讓食物包材更永續

2021年07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包裝食物的紙盒,為了保護食物、阻隔陽光,大多需塗上一層塑膠。然而在現今,這層膠不只有石化一個選項。

台灣第一款「可回收生質塑膠」全植物盒,由台灣利樂與義美食品公司合作上市,不但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標章的紙材,膠膜也採用有「Bonsucro甘蔗永續驗證」標章、百分百回收的植物基聚乙烯(PE),期使消費者喝新鮮,並按照平日的習慣做好回收,就能循環再利用。這些努力也使得利樂名列全球50大永續發展暨氣候領袖。


台灣第一款全植物包裝盒,由利樂和義美公司攜手合作上市。紙材是FSC、膠膜則為Bonsucro驗證的糖質聚乙烯。利樂台灣公司提供。

紙容器大學問 驗證過的紙漿與糖膠出列

義美於2019年10月推出這款鮮奶,採用利樂公司的全植物盒,瓶蓋上小小一片葉子浮印,安靜地表明身分——連瓶蓋都是種出來的。

紙容器因需盛裝飲料、湯湯水水的食材,而須具備防水、保溫甚至阻隔陽光的功能,因此內膜通常加入多層塑膠薄膜或鋁箔隔絕層,這也區隔了紙容器與紙類的回收屬不同類別。紙容器非單純的紙類,而是複合式材質。

傳統上,這層膠是使用石化材料,近幾年陸續有大豆、玉米、牧草等植物膠加入;利樂與義美共同推出的這款全植物盒,紙板來自FSC™驗證森林,膠膜則為全植物聚乙烯(PE),來自Bonsucro永續驗證甘蔗。「這些都是可以種出來並且生生不息的原料,並可追溯材料來源。」利樂台灣企業溝通部協理黃素秋說。

不毀林 原料甘蔗也追求永續

Bonsucro是一項自願性永續驗證標章,致力於減少甘蔗及其衍生物的生產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確保從生產到加工製造過程,都符合最低限度影響環境,並照顧蔗農生計。

這項產物來自全球最大的甘蔗產地——巴西,此地的甘蔗田,適應天候,只需隨著天然雨水澆灌候成長,不需耗用水源;又遠離亞馬遜森林,不干擾雨林生態,再加上生產過程捕碳的特性,而廣受肯定;而糖質塑膠的耐用性不亞於石化塑膠,卻比化石塑膠容器減少約35%碳排放。利樂公司指出,20萬噸糖質塑膠,代表可減少每年以石化塑膠產生的80萬噸二氧化碳。

瓶蓋也Bio-based,上面印有浮葉。利樂台灣公司提供。
瓶蓋也Bio-based,上面印有浮葉。利樂台灣公司提供。

黃素秋說,使用糖質塑膠也有益於現有的蔗田和蔗農。生質作物無論做成再生能源或塑膠,最大的問題就是搶糧食的疑慮,但甘蔗因人類對糖分攝取需求下降,導致現存的蔗田與蔗農生計受影響,研發新的產品聚乙烯(PE),蔗農幾乎無痛轉型、無縫接軌現代科技。

另一方面,利樂台灣已於2010年、2014年,分別推出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標章的常溫利樂磚和常見於奶類果汁類包裝、三角屋頂式的冷藏利樂皇。FSC是森林管理委員會提出的一套環境認證標準,目的是促進森林經營能滿足適宜的生存環境、社會利益及全球林業經濟,同樣為自願性永續標章。

入列全球50大永續暨氣候領袖 「食物包裝不該以地球為代價」

利樂總公司也於近期被認可為「全球50大永續暨氣候領袖」之一,這是國際間產業界對地球未來的回應,展現其應對氣候變遷方面採取有效行動的意願、領導力和決心,最具體的承諾就是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最近發布的名單中,台積電(TSMC)也名列其中。

7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及,因其致力於食品加工與包裝解決方案兼顧環境永續而受認同,讀者可透過紀錄短片了解其秘訣。

利樂公司表示,全球食物系統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6%,由食物產生的總排放量中,8%來自食物浪費。「如果把食物浪費當成一個國家,它將是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高效率的食品包裝在餵養全球人口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它必須以永續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確保食物的供應不會以地球為代價。

利樂全球總裁暨執行長歐黎衛(Adolfo Orive)也指出,公司成立的理念是提供全世界最永續的食品包裝,意即製造完全由可再生或回收材料製成、使用後可完全回收且碳中和的紙盒。「我們認為這是保護好品質的唯一途徑——保護食品、保護人類且保護地球。」2030年達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完全捨棄化石燃料,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紙盒回收小叮嚀
消費者以為的紙製容器,根據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的定義,有塑膠薄膜或浸臘為「紙容器」,沒有淋膜的紙容器(如Pizza盒)是「紙」。不同的容器進入不同的回收體系,紙容器為公告應回收項目之一,不過仍有許多民眾不知道紙餐具可以回收。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