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歷時近1年 檢警環查獲桃園南崁溪砂石業者偷排
環保署今天表示,經檢警環合作,歷時近1年終於查獲桃園南崁溪旁的砂石業者「國○砂石企業有限公司」偷排廢水;桃園沿海也是眾所關注的藻礁生態區,將依違反水污染防治法及廢棄物清理法,移由桃園地檢署偵辦。環保署說明,此業者位於南崁溪出海口,領有桃園市政府砂石場許可,收受工地廢砂石為原料,經篩分洗選後製成砂石原料;但在公司旁的南崁溪河床發現有大量黃色污泥堆積,疑似業者將洗砂廢水未處理直接以暗管排放至南崁溪。(中央社報導)
環保陳情案件逐年增加 保七總隊上半年取締高達155件
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各地環保團體人士重視環境污染議題,陳情檢舉案件相對增加,保七總隊經要求各大隊主動配合檢察署及環保單位加強取締,即使在疫情高度緊繃下,今年1月至6月上半年取締案件,仍高達155件,相比去年同期104件成長將近五成,取締案件可說逐年增加,未因疫情而手軟。此外,保七總隊各森警大隊上半年也查獲林務案件犯罪108件,其中包含伐林木、濫墾林(山坡)地及野生動物等保育案件。(自由時報報導)
雪霸防疫清山屋整步道 逾200公斤垃圾靠人力背下山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防疫封園期間,僱請原住民高山協作員清理偏遠山屋、登山步道,清出200多公斤垃圾,全仰賴人力負重背下山,呼籲未來解封後,山友別忘落實「無痕山林」。(中央社報導)
CIP出售彰芳暨西島風電計畫25%股權 引入5億美元泰資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正把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的25%股權出售給泰國上市能源公司GPSC的子公司,出售價碼為5億美元。這也代表為台灣這項風電計畫引入泰國資金。CIP仍是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的最大股東,並且繼續主導這項風電計畫朝向在2024年商業運轉。透過與泰國的GPSC合作,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將強化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經濟日報報導)
綠藤生機五度蟬聯 對世界最好環境大獎
台灣純淨保養品牌綠藤生機在環境的永續行動再受肯定,今年五度蟬聯B型企業最高榮譽「對世界最好企業」(Best for the World™)的環境大獎,持續締造亞洲唯一、連續五度獲獎紀錄。除挑戰將「淨零碳排」目標提前至2025年,綠藤也將持續打造對環境負荷更低的產品包材與配方,並期待與更多美妝保養品牌以B型企業「共好」的核心精神取代競爭,一起「對世界更好」。(經濟日報報導)
20年努力有成 埔里有機花農榮獲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金牌
有「果醬類奧斯卡」之稱的「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日前揭曉,南投縣埔里鎮「玫開四度食用玫瑰園」榮獲大賽1金、1銀、4銅的佳績。花農章思廣、郭恩綺夫婦20年堅守經營有機食用玫瑰之路。面對病蟲害,沒有農藥的幫忙,他們自己上網找資料,製作天然的噴劑、益菌,也積極改善環境,讓益蟲能進到農場,透過生物防治護花。「玫開四度」也是2019年選定的13處社區食農環境教育基地之一。(自由時報報導)
鎧全申請農地變更工業地案 陳吉仲喊「保護優良農地」
大甲溪南岸的臺中清水客庄有塊農地,被鎧全鐵材公司相中,要申請變更用地設置產業園區,引起公民團體的反彈,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白曛綾今(15)日透過臉書發文,寫信給臺中市長盧秀燕,為這27公頃的優良農地請命,呼籲臺中市政府拒絕業者的申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與立委洪申翰也在臉書發文表態「不支持在優質農業區開發產業園區」。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表示,已將府內各單位及各界團體意見回文給申請者,請他們釐清外界疑慮。(農傳媒報導)
褒忠產業園區兩階段開發將合一 270公頃全區同時開發
雲林縣褒忠產業園區兩階段園區原規劃二階段開發,第一階段為99.25公頃,但因環評委員質疑有規避環評的情況,行政院也核定兩階段的產業園區面積合而為一,全區一次開發270公頃,全區可供建廠的面積約有7成,但也需進入第二階段環評,想進入褒忠產業園區的廠商可能要多等一些時間。(自由時報報導)
竹科寶山2期擴建 8月送審產值22兆
竹科管理局辦理新竹科學園區寶山用地第2期擴建計畫,昨天經新竹縣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會議通過,8月將送大會審議,縣長楊文科目標擴建計畫帶動逾22兆元產值。不過,徵收自救會代表憂心徵收協議價格遲未公布,恐追不上土地漲幅,若屆時難以接受,地方將發起抗爭。(聯合報報導)
廢網具別亂丟! 中市每公斤回收最高可拿15元獎勵金
為改善漁業廢棄物污染海洋情形,台中市政府除配合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推動刺網實名制政策,也與台中區漁會攜手舉辦廢棄漁網具獎勵回收計畫,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漁民若有破舊不堪使用的廢網具,可預約登記專人回收,並提供每公斤4至15元的回收獎勵金,共同守護海洋生態。(聯合報報導)
亞馬遜雨林遭破壞 逾萬物種面臨高度滅絕風險
亞馬遜科學委員會於7月14日發表的一項重要科學研究初步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35%遭砍伐或惡化,受到嚴重破壞,導致8000多種原生植物和2300種動物面臨滅絕的高度風險。另一項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根據2010到2018年間亞馬遜雨林上空測得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數據,亞馬遜部分地區排放的碳數量比吸收的數量還要高。這不只是森林野火和直接破壞所造成,嚴重的乾旱和溫度的上升越來越普遍,導致樹木凋零增加,也是原因之一。(中央社報導)
國際能源總署:今年電力需求成長快於再生能源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示警,電力需求成長快於再生能源產出,導致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的煤炭使用激增,破壞達到碳中和的努力:「再生能源發電持續強勁增長,但跟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而「儘管產能快速增加,但預期2021和2022年再生能源只能滿足這兩年全球電力需求預期增長的一半左右。」(中央社報導)
全球漁業談判耗時20年 WTO試圖起死回生
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天召開部長級會議,試圖讓全球漁業談判起死回生,但針對禁止漁業補貼進行磋商的過程,仍有無數絆腳石。漁業補貼被認為造成非法與未受規範捕撈,釀成過漁,威脅到魚類資源與漁業的永續性。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表示,「若沒辦法達成協議,將會危害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魚類資源的永續性。許多人的食物和收入都仰賴魚類資源。」(中央社報導)
日澳舉行經濟部長對話 共商攜手去碳化
日本經濟產業相梶山弘志15日與澳洲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特漢,能源和減排部長泰勒舉行經濟部長對話。會議討論雙邊貿易和去碳化相關合作,預計會後將發表聲明。梶山在會上強調:「有機會開展跨貿易和能源兩個領域的戰略對話,是符合時宜的。」特漢指出了兩國為實現自由開放的經濟秩序而合作的重要性。(共同網報導)
誤闖定置網海龜獲救 逾一個月持續排泄塑膠垃圾
日本日前救起一隻誤闖定置網的小海龜,後來安置在大阪市港區的海遊館。館方人員觀察發現,小海龜超過一個月持續排泄塑膠垃圾,再次凸顯塑膠垃圾威脅海洋生物的嚴重問題。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專家示警,海洋塑膠垃圾正持續威脅海洋生物健康。海遊館考慮未來公開展示這隻小海龜所排泄出的塑膠垃圾。(中央社報導)
四川爆「禽傳人」禽流感病例 專家稱傳播風險極低
中國四川省巴中市傳出,當地有人感染H5N6禽流感,當局通報指為禽傳人,並稱為偶發病例,專家評估傳播風險極低。農業農村部門隨即也對患者住家及附近18戶農戶所飼養的家禽進行捕殺、無害化處理以及環境消毒,目前尚未發現異常。農業農村部門也會同林業部門,加強對野鳥棲息地和活動水域排查。(自由時報報導)
日本土石流恐是填土惹禍 靜岡規範寬鬆將修條例
日本靜岡縣熱海市伊豆山地區7月3日發生大規模土石流,至今造成11死16失聯嚴重災情,目前研判上游違法填土工程可能是災情原因,靜岡縣政府坦承條例太過寬鬆,將盡速修改條例。日本每日新聞報導,負責查明土石流原因的靜岡縣副知事難波喬司說,縣府在行政方面確有不完備之處。靜岡縣政府最遲將在今年度內修正相關條例,強化對填土造地的規範,同時也要求中央政府基於法律訂定全國一致的標準。(中央社報導)
燕麥奶大廠Oatly被狙擊 遭控誇大營收、洗綠
全球知名燕麥奶生產商Oatly日前在美國上市,但最近遭做空機構Spruce Point指控,涉嫌會計帳務不實,且還有「洗綠」(Greenwash)的嫌疑。Spruce Point表示Oatly把公司形象打造成比牛奶或其他非乳製品更永續的選擇,刻意打造環保形象,但實際上,Oatly刻意挑選數據,忽略其產品生產的耗水量高於生產牛奶;另外,Oatly在美國紐澤西州的工廠不符合環境保護局的規定,用水量也比瑞典和荷蘭的工廠多。雖然Oatly反駁指控,不過股價仍在週三(14日)觸及每股19.62美元的歷史低點。(自由財經報導)
西伯利亞野火向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求援 地方政府冷回應
位於西伯利亞東北部的薩哈自治共和國發生野火,當局投入2600多名消防員和飛機灑水,仍有150英畝的森林起火,毒煙密布。當地土壤屬於永凍土,卻因為全球暖化,近年來每逢夏天都會發生森林大火。當地環保人士向注重環保的好萊塢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求救,獲得欣然允諾,結果卻被政府婉拒,表示好意心領了。(聯合報報導)
朝鮮承認面對近十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朝鮮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發表首份報告,指當地受到自然災害、抵禦能力薄弱、農業材料不足、低機械化水平影響,在2018年的穀物產量為495萬噸,是過去十年最低。朝鮮同時在報告批評外國的「敵對政策」,導致國家的主權及發展權利受到嚴峻挑戰。(香港01報導)
證監會:已成立碳市場團隊 並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由香港金管局和證監會領導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周四(15日)宣布,已成立由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擔任聯席主席的碳市場專責團隊,評估將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該專責團隊將積極探索國內外的「限額與交易」碳市場及自願性碳市場所帶來的機遇。(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