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將是我國農業加值化的下一步。今年極端異常的氣候接連打擊,才結束的百年大旱,創下全台農田停灌面積歷史新高;期盼已久的甘霖,卻是數波致災性連續豪雨,帶來超過7.4億元的農業損失。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近日宣布,要讓農業成為我國淨零排放的領頭羊。農委會也進一步表示,正在研擬我國有機、友善農業的土壤碳匯價值化方案,未來農民的「減碳貢獻」將能被計算、訂價、販售,所得收益投入友善耕作,促成農業永續轉型。
農業排放只佔1.96%? 學者:未計入隱形排放源
陳吉仲本月11日在臉書上宣布,近期就會宣布未來20年的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且要優先於政府其他部門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我國農業碳排有多少?根據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冊,農業部門「非燃料燃燒」排放量佔全國約0.91%,加計「燃料燃燒」排放量後,占全國約1.96%。前者為農耕土壤、水稻種植、畜禽腸胃發酵等農牧生產過程的排放;後者為農機具、漁船、園藝溫室等的用油、用電排放。
然而,農業碳排恐怕還不只這些,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受訪時表示,台灣慣行農業大量進口、使用的化學農藥及肥料,皆是石油製品,生產、運輸、施用的過程都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此外,我國農產品運輸、食品加工、食物浪費,以及66%進口糧食等造成的碳排,其實都被算到其他部門或其他國家身上,是我國農業部門未計入的隱形排放源。
農業減碳 首要減藥、少用化肥
台灣農藥化肥用量之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18年台灣每公頃農藥用量為13.07(公斤/公頃),全球排名第九,遠高於全球平均值2.63(公斤/公頃)五倍。化學肥料更是超出美、日、英等國家。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台灣2019年整年約使用84萬公噸化學肥料。根據農試所的研究,換算下來每公頃農地約使用1.132公噸化肥,大約是中國的2.2倍、英國的4.6倍、日本的5.1倍、印度的6.7倍。
2017年起政府推行「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至今快走完一半期程,但根據防檢局統計,農藥總用量仍未顯著減少,僅劇毒農藥大幅減少50%。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補充,政府長年推動「合理化施肥」政策,10年來化肥用量已減少近2成。
至於農委會是否將以碳排量歸零為目標?莊老達受訪表示,由於農業部門須維持生產活動與糧食安全,排放不可能完全歸零,但是將持續以降低農業排放佔比的目標努力。
「碳農業」成國際農業淨零策略 我國研擬試辦
除了減少使用農藥化肥,友善土地的農法也能替農業減少大量碳排放。西方各國陸續將「碳農業」(carbon farming)列為淨零的重要策略。對此,莊老達表示,農委會正在研擬農業部門碳匯價值化方案,並評估試辦可行性。
歐盟以「綠色政綱」為基礎,即將在今年發展出一套可驗證土壤有機碳貯量的框架,並予以定價、提高農民的收益與參與誘因;澳洲政府則將土壤碳匯列為國家五大減碳策略之一;美國總統拜登也宣示,將推行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讓農民成為氣候危機的解方。
莊老達表示,為了達到陳吉仲宣示的目標,讓農業成為我國淨零排放的領頭羊,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研擬農業部門碳匯價值化方案,並評估試辦可行性。
他舉例,未來農民可將務農的碳匯或減碳貢獻訂價,販售給需要抵減碳排的企業,獲得的資金可投入轉型為友善環境的農業方式。換言之,友善農業的碳匯功能不只將獲得承認,還能轉換成有價值的標的,再挹注回農業的永續發展上。
莊老達表示,目前我國農業土壤碳匯的計算方式仍在研析階段,未來根據這套公式,只要將耕作面積、作物總類、氣候等變因與參數帶入,就可以快速計算出一塊農地的碳匯量。
學者:碳權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還需有客觀評估標準
台大農化系教授、土壤博物館主持人許正一表示,台灣土地面積有限,不見得能像歐美等大陸型國家,將土壤碳匯列為大規模且主要的減碳策略。
但是許正一說,台灣若能將土壤視為珍貴的資源、重視農業的儲碳功能,賦予有機、友善農業碳權並建立交易機制,便能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與促進永續轉型。
許正一表示,衡量土壤有機碳含量的方式有很多種,需發展出一套可量測(measurement)、可報告(reporting)、可驗證(verification)的MRV體系,才能透過具有公信力的標準,評估出有機、友善、再生農法等能增加多少土壤含量,依此核發農民碳權。
莊老達也說,現階段的挑戰在於,農業試驗單位仍需進行大量試驗,了解不同的氣候、土壤條件、作物,及所搭配的耕作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碳匯效益。
事實上,國際新創組織「Regen Network」已建立土壤碳權交易平台,今年初更成功媒合科技巨頭微軟公司,與澳洲農企完成大規模的土壤碳權交易。但這並非沒有疑慮。許正一指出,土壤含碳量的採樣、檢驗成本高昂,且容易因溫度、雨量及作物型態等不同,導致高度變異性。